马宇停下筷子:"死亡率?"
"坚持不下来的意思。"苏梦笑了,"不过我相信你..."
"我可能高估自己了。"司马宇盯着肿胀的左手,"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差劲。"
苏梦没说话,只是从包里拿出一个旧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司马峰训练日记1998"——这是他父亲的名字。
"这是..."
"你妈妈让我转交给你。"苏梦翻开第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训练计划和自我批评,"看看你父亲21岁时的记录。"
司马宇读着那些褪色的字迹:"7月12日,连续投丢27个三分,右手食指抽筋...7月13日,加练200个三分,命中率终于回到40%..."
,!
"职业球员不是不会失败,"苏梦轻声说,"而是失败了会继续练习直到成功。"
那晚司马宇抱着父亲的笔记本入睡,梦里有个人在无尽的球场上投篮,背影既熟悉又陌生。
***
第二周开始,训练内容升级了。李明带来了高科技设备——运动捕捉传感器、智能护腕、压力感应鞋垫。司马宇的每个动作都被分解成数百个数据点。
"看这里,"李明指着屏幕上定格的投篮画面,"出手时肘部外翻5度,导致球旋转轴偏移。"他调整了一下模拟图像,"这样修正后,命中率能提高7%。"
上午的训练专注技术细节:三分投篮时脚尖的角度,突破时第一步的步幅,甚至呼吸的节奏。下午则是对抗训练,李明雇来了三名职业青年队球员轮番防守司马宇。
"再来!"李明看着司马宇第n次被撞倒在地,"职业联赛的对抗比这激烈十倍!"
第四周,变化开始显现。司马宇的左手突破不再笨拙,三分命中率稳定在37%。但最大的突破发生在雨天的一次特殊训练。
体育馆外暴雨如注,李明突然关掉了所有灯光。
"篮球不只是用眼睛打。"他在黑暗中说道,"现在,蒙上眼睛完成10次运球后投篮。"
前九次尝试全部偏得离谱。第十次,司马宇深吸一口气,回忆肌肉记忆中的动作——运球三次,后撤步,起跳,出手...
"唰!"网花的声音在黑暗中格外清晰。
"记住这种感觉。"李明打开灯,"职业球员的肌肉记忆要精确到毫米。"
***
第六周,庄伟来观摩训练。司马宇正在完成一组高强度间歇训练:30秒极限运球突破,30秒罚球,循环20组。他的球衣能拧出水来,但动作没有丝毫变形。
"进步不错。"李明难得地点头,"左手突破合格了,但防守还是漏洞。"
庄伟递给司马宇一瓶运动饮料:"京都师范附中邀请你去参加友谊赛,楚星河点名要和你对位。"
司马宇看向李明,后者耸耸肩:"去检验训练成果吧。"
友谊赛更像是一场私人对决。楚星河的状态比全国大赛时更可怕,但司马宇的防守让他打得异常艰难。最终司马宇砍下28分7助攻,虽然球队输了比赛,但他用一记左手突破后的暴扣震惊全场。
赛后楚星河主动找他握手:"暑假特训了?"
"嗯,准备职业试训。"
"我也要去美国特训。"楚星河眼中闪着光,"希望职业联赛还能做对手。"
回程的大巴上,司马宇发现自己不再为失败懊恼。他翻看比赛录像,分析每一个失误,像职业球员那样思考。
***
最后一个月是最残酷的。每天500次投篮,200次突破上篮,100次防守滑步。李明加入了心理训练——在极度疲劳时完成技术动作,模拟比赛最后时刻的状态。
"职业球员和业余的最大区别,"李明在司马宇完成第8组训练后说,"是当身体到达极限时,职业球员的技术动作不会变形。"
试训前最后一周,李明带来了终极测试:连续三小时高强度攻防演练。司马宇需要对战不断轮换的防守者,同时完成指定的技术动作。
当最后一组结束的哨声响起时,司马宇直接躺在了地板上。他的视野边缘发黑,但嘴角却在上扬。李明蹲下来,递给他一份数据报告。
"三分命中率47%,左手突破成功率68%,垂直起跳提升到75cm。"李明难得地露出笑容,"恭喜,你现在勉强算个职业水准的球员了。"
司马宇坐起身,发现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