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所出的后代、以及建功立业的奴隶才能拥有。
最后,所有封爵的子嗣,只要没有爵位,若是选择居住城外,一样只能拿庶民身份。否则只能在城内居住,才能获得国人身份。”子敛听罢,眼瞳一颤,转而欣喜,但他掩饰得不错,略显为难的说:“南句先生,这么做不妥吧。我可不曾听闻燕国有这般制度。”“嗯,燕国确实没有这般制度。”南句凇点了点头,然后看着下边的人说,“但大邑商是一个重视血脉区别的国度,这么做的好处就是,防止一些自诩高人一等的家伙,在城外胡乱杀人,进而浪费人力。现在,因为这一场伤寒,死了多少百姓人力缺口又有多大商王要您一年内让邢台恢复元气,如此一来,就不能放任诸侯的子嗣在城外浪费。集中在国中,也能让这些诸侯的孩子,从小开始读书、习武,为将来上战场建功立业做准备。”“有道理。”子敛暗暗给南句凇竖了根大拇指,他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办法呢要是他早两年就开始做,也不至于费时间聚拢人力,然后让伤寒被人力带进来。′w·a_n\z~h?e*n.g-s¨h`u?.′n/e¨t.“可是这么多人集中在城内,万一有人夺城……”有人提出问题。不少人也都赞同颔首,他们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子嗣,有朝一日坐困愁城。“你这话说的。人口多了,自然可以修大城,城池一大,城墙一厚,敌人就算有数万人,也需要围困数月。有这个时间,难道南方的殷商,可能坐视邢台被围所以说您的担忧,本身就不对。倘若邢台都保不住,那殷商就在眼前,殷商贵族能坐得住就算坐得住,难道殷商不会发兵偷袭一下北方敌人”“你可是燕国人!”“但我同样是商王的宾客。”南句凇淡然的说,“在其位,谋其政。不管你们怎么想,有城池,有质子,还有庶民与奴隶兵马拱卫,能在极短时间,将城外混沌的秩序恢复。之后只需要剿灭一些作乱的野人,匪患,开春的时候,就可以安心耕种。只要能安心耕种,以邢台的地理位置,在附近设关抽税,设置榷场、集市,邢台一年就能恢复元气。三年大治。五年就有对外开拓的根基。而这几年内,只要万众一心,就不愁未来应对敌人的办法。”南句凇的话,下边的人只听信了六成,并没有多少人全然相信。他们总觉得眼前的燕国人,肯定有自己的盘算。南句凇看了看众人,只是淡淡的说:“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什么好处”子哈好奇的问。 “节约建设成本。”南句凇淡淡的说,“以一座大城为根基,能够统括周围三十里的土地。然后在将来发展一段时间,只需要提前预留一些土地给庶民据点、军营、奴隶营,就能在接下来的繁衍发展之中,渐渐变成新的城邑。这样一来,每多一座小邑,就能将疆域往外拱出十里乃至二十里。燕国就是这么进行城邑落点设置的。燕公为了疏浚海河,可是没少研究附近的水文与雨季情况,然后根据情况提前规划一些营地,再以营地为核心进行拓荒与建设。如此一来,就能节省大量无意义的消耗。相较于自然发展的损失,大概这么做,能省下一多半的开销。而多省下来的开销,可以在道路、水利、养殖、医疗上下功夫。燕国不是一个只知道战争的国度,相反燕国的文治,相当可以,不然也不会让那么多居于四周的部族,最后纷纷选择放弃他们原来的习俗,而选择融入燕国,成为燕国的一部分。”南句凇这话也不是虚的。燕国因为发展迅速,在城市周围设置了很多牧场,将北方的游牧部族南迁之后,没几年这些牧场已经成了轮牧法的践行之地,这些游牧部民,也开始种植农垦。最多三代人,只怕这些游牧民就会化作真正农耕民族。毕竟随着人口的增加,都城周围的土地价格也会水涨船高,想要开发,就得买地,总有人会被腾退出核心圈,到四周去当新地主。这样一来,农耕这项相对稳定的收成项目,自然是首选的发展目标。子敛摩挲着下巴,不住的颔首。“可这么做,难道不用换地耕种”“燕国有肥田之法。”南句凇开口直接堵住了这话。说话的人脸色一变,冷哼道:“你都说是燕国的法子了,难不成能给我们”“商王已经命人去谈了。”南句凇淡淡的说,“燕公大概率会给。”“大概率难道辛屈不怕资敌”子敛语气也不怎么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