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为宁毅入赘而惋惜的时候,宁毅已经迎着清晨的日光进入豫山书院。
豫山书院开在距离苏氏大宅不远的一条街道上,环境还算清幽,。
书院山长苏崇华也是苏家人,早年中过举人,当过几年官,可惜无甚建树,索性退隐。
苏家对这书院是花了大功夫的,可惜书院一直没出什么成绩。
宁毅在这里已经任教三天,苏崇华对他不错,并不会因为他是入赘身份而刁难他什么。
书院的这帮孩子很好教,虽然仅是区区三天的时间,宁毅已经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课堂上那股惟师惟上的感觉,每天讲点经义讲点故事这帮孩子就满足得不得了,而讲述这些东西,宁毅甚至都不用准备教案什么的,随性而走就行。
偶尔还会给一帮孩子说起三国里的故事。
这年头有关三国的故事主要还是陈寿的《三国志》,宁毅没读过,讲的是三国演义的套路,从曹操八十万大军南下到周瑜打黄盖,连环船,草船借箭,一帮平日里就没听过多少故事的孩子满脸都是红扑扑的,兴奋不已,不时发言:“先生、先生,接下来呢……”
说到一半这帮孩子才安静下来,因为山长苏崇华正走到课室旁边,背负双手面无表情地站在那儿。
宁毅既然已经说起来了,自然不会为了这点小事而分心,继续一路说下去,待到接近中午时方才说完火烧连环船,苏崇华就一直在外面站着听。
“贤侄高才,对三国魏晋史竟有深入研究,方才那故事,想是取自陈寿的三国吧?”
苏崇华也没看过三国志,方才在后面将宁毅说的故事当说书来听的,听得过瘾,这时候过来赞他学识渊博,故事引人入胜。
到得下午,便又去秦淮河边下棋。其实秦老也是个怪人,宁毅以前就觉得他多半当过官,今天早上去到对方家里,就更加笃定这一认知,这样的人,居然每天跑到河边摆棋摊,倒也真是奇怪。
今天过来的时候,早已有另一名老者在这里与秦老下棋了。
老者姓康,与秦老年龄相仿,家境殷实,老太爷做派,出门穿得金碧辉煌,这家伙样子严厉,嘴巴也比较刻薄,不过棋力甚高。
每次见到宁毅批评他的棋路“简直下流”、“毫无君子之风”、“岂可这般死缠烂打”、“小辈可恶”,一转头,便将这棋路吸收过来,稍稍修改之后与秦老大战,其实秦老段数比他更高,将一种新思路吸收之后改得毫无烟火气。
秦老与几名棋友最近时常研究宁毅的棋路,而宁毅对老人并没有多少谦让的想法,有时候不搭理康老的吹胡子瞪眼,有时候则与之说上几句:“你这老头说一套做一套,不是好人。”“这步棋你敢下下去,你下下去!下下去试试看!”
平日里大抵没什么小辈敢跟这康老顶嘴的,两人在棋摊边小小的吵上一场,秦老在旁边笑上一阵……
又过一日,在豫山书院上课,宁毅的身体已经有些不适,头晕目眩,中间还吐了一次,于是回到家之后,他便被当成重病号一般的被推到二楼的床上给保护起来了。
傍晚时分,夕阳染红了天气。
从外面回来时,苏檀儿遇上了小婵,随后也知道了宁毅染了风寒的事情。
苏檀儿一边跟小婵询问着大夫的说法,一边朝苏太公的院子过去。
既然知道了宁毅无甚大碍,自然便不用赶着过去看了。
“……然后啊,那个周瑜呢,就把黄盖打了一顿了……”
进了院子之后,才发现三叔苏云方与三嫂也在,随着在一起的还有三叔的女儿七丫头。
眼下七丫头正在苏老太公面前讲故事。
苏檀儿走过去搬了张凳子坐下,也与爷爷、三叔三嫂一同听着女孩子的故事,只觉得蛮有趣的。
不久之后这故事说完,女孩站起来:“二姐。”
“小七知道讲故事了,真棒,跟爹爹去酒楼听说书了吗?”
“不是啊,是先生在学堂时说给我们听的。”
“嗯?”苏檀儿迟疑了一会儿,“哪个先生。”
“毅哥哥啊,毅哥哥知道很多东西呢。”
听她说完这个,苏檀儿微微一笑,旁边三叔苏云方却皱眉道:“最近不是在教《论语》吗?”
七丫头点点头:“嗯,《论语》,我们学到里仁了……”神情之间却有些紧张,一般问到学业,接下来说不定就得让她背书。
“论语课上却说到三国,虽然小孩子喜欢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