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皇位
往好的方面想,幸亏出事的是御膳房,而不是朝堂。×新?,完;(本·~ˉ神?{站£& ±./首|发-/
沈诗诗的病情最终痊愈,这也给了朱兴明一个提醒。
最是无情帝王家,古人诚不欺我。
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得摒弃这些感情。朱兴明,现在懂了。
他没有急于再次微服出行,而是等皇后的案子一了,他决定对群臣动手。
改革有时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朝政改革,有时候又得需要雷厉风行。
快刀斩乱麻,往往会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哪怕那些曾经跟随自己的功勋,那些跟着打天下的兄弟,你们想得以善终,就得学会放权。
皇后病情痊愈的那天,紫禁城上空的天空,也跟着久违地放晴了。朱兴明站在乾清宫的台阶上,望着琉璃瓦上跳跃的阳光,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御医刚刚禀报皇后已无大碍,朱兴明却感觉到了意思不易察觉的威胁。
必须,把一切的危机都扼杀在摇篮里。
当晚,朱兴明在御书房召见了李岩和宋献策。烛光下,三人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
“二位爱卿,朕欲整饬吏治。”朱兴明开门见山,将一份名单推到二人面前:‘这些年来,跟着朕打天下的老兄弟们,也该享享清福了。-n^i?a′o^s/h^u_w/.¢c_o/m¢”
李岩与宋献策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了然。名单上赫然是开国功臣们的名字,包括当初北上辽东那一批等、人。
宋献策捋了捋胡须,笑道:“老臣近来确实觉得力不从心,正想向陛下请辞归乡。”
“西湖的鲈鱼该肥了。”李岩也微微一笑:“红娘子一直念叨着想在湖边盖间草堂。”
朱兴明凝视着这两位跟随自己半生的谋士,喉头滚动了一下:“朕说的是其他人,你们俩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怎可告老还乡。”
二人作为朱兴明的左膀右臂,那是何等的精明。
不然,他们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皇帝的意思,他们早已心知肚明。
况且,李岩早就想远离朝堂过闲云野鹤的日子了。
“陛下多虑了。”宋献策起身长揖:‘我们这些老骨头若还占着位置,年轻人哪有机会施展抱负?”
李岩也起身施礼:“是啊,臣等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陛下英明神武,这大明天下定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朕不想让世人骂一句刻薄寡恩,你们俩不能走。”
二人心照不宣,演戏就要做足功夫。\r?u?w*e+n?5·.-o,r/g`
“臣身有隐疾,这个满朝文武都知道的。”
“臣也是,我二人上朝都是坐轿,这个大家都是有目共睹。”
这两个人,当真是老狐狸。
很早以前,他们就知道自己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了。
所以,平日里在群臣面前,都是装作一副病恹恹的状态,让人以为这俩货,随时都会挂掉。
正是这份操作,就算是二人此时辞呈,旁人也不会说什么。
“朕,会让你们此生衣食无忧。不对,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都世袭罔替。与大明共享国祚。”
二人感激涕零,纷纷跪地:“臣等,谢陛下厚恩。”
三更时分,朱兴明独自站在乾清宫前。孟樊超无声地出现在他身后:"陛下,二十多个武将递了折子,说旧伤复发,请求告老还乡。"
“准了。”朱兴明头也不回地说:“传旨,赐黄金千两,良田百顷。”
接下来的日子,请辞的奏疏如雪片般飞来。曾经叱咤风云的‘开国’功臣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权力中心。有人真心想颐养天年,有人则是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毕竟太祖朱元璋血洗功臣的历史还历历在目。
朝堂上渐渐空出了许多位置,但朱兴明并没有急着填补。他每天批阅奏疏到深夜,身边的太监旺财和来福轮番劝他休息,却总是被他挥手赶开。
“陛下,您已经几天没好好休息了。”孟樊超端来一碗参汤:“皇后娘娘很担心。”
朱兴明揉了揉太阳穴,接过参汤一饮而尽:“朕没事。告诉皇后,朕今晚不过去了。”
他展开一张崭新的宣纸,蘸墨挥毫,写下了’吏治清明’四个大字。墨迹未干,他又在旁边写下‘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等词,很快整张纸都布满了他的治国理念。
“孟樊超,你说朕的这些想法,能实现吗?”朱兴明突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