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扛着从村头王大娘家买回来的一石大米,武辞想着再过两个月,就入秋了,到时,再跟村子里的人一起进山,再一起多打些猎物回来换取足够的银钱,等入冬的时候,再自己一个人在那林子周围打点小野味,再用那银钱去买些年货,那这一年也就这么过去了。
武辞在的这块地方叫吉州,名字是怎么来的武辞不知道,只知晓在自己出生的时候,就被这么告知了。
吉州上的人口很多,大多数是以村庄或者部落的形式各圈一地,零零总总的算来估摸也有几百个村子和部落。地方倒是大的很,也没什么战乱纷争。
武辞所在的村庄主叫武家村,以打猎闻名,有一百多户人家,人口约莫五百多人,比起整个吉州来不知晓,但是就周围常窜各个大小村落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周围的中等村庄了。
更大一点的村子,倒是成了镇,大约是环着围在大山脚下的缘故,他们村庄里的男人主要靠狩猎为主,女人则是种些瓜果,大多数人家都是自给自足,但是因为各个村庄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缘故,并不是每一种东西在同一个村庄都能生产出来,所以也少不了商品的交易。
村里虽然没有什么地主,附近也没什么县老爷,但是那金钱还是流通着的,比较富裕的人家也有不少,大多数都是一些头脑精明的生意人。武家村和周围的几个村庄之间倒是保持着商品的交易,民风也是淳朴得很。
也不知是这地方先年出了些什么英雄,让这块地方没税收的烦恼,与外头的路似乎也被隔了起来,远离起了那些个朝廷纷争。
在吉州的人可以出外头去,但是却从未见外头的人进吉州。
因为有不少人出去过,这么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之后,外头的不少东西,倒是流进了吉州来,比方说那私塾。
武辞小的时候,倒是被他爹送进私塾去读过几年书,认过一些字,本来武辞爹是想着让他识一些字,后面去镇上或者更大的村子里给富庶的人家当个管家丶算账先生,都比上山打猎好。毕竟打猎这活儿虽也算吃的香,但是也是危险得很。
不想武辞他爹因为生病撒手人寰之后,武辞就捡起了他的□□,跟着村里的人上了山。虽说现在成了村子里头的扛把子猎户,但是武辞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对不住他爹。
好在这一年里头,也就只有秋冬两季是能打猎的,这倒是让武辞觉得心里踏实了点儿。
因为上头流传着是有一位大人将银钱跟货物这种东西带进来这儿,让这儿发展起来的,所以为了祭奠那位大人,附近的村庄摁了有着不成文的规定。
那就是春夏时期不杀生,秋冬季节才能进附近的山头林子里去打猎。
因为有着这样的规定,这地方的猎户也就少了起来,仅仅剩下武辞的这村子,还保持着打猎的习惯,不过也是因为这样,这附近村子的打猎这活儿,都被他们村子承包了。
武辞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而且他家住在山腰上,算是离村子稍微远些的了,春夏时期,那些猎户都扛着工具带着牛去耕种了,只有武辞是买着米的。
吉州的各个地区的土壤似乎都是不一样的,那大米也不是每块地方都能种,比方说武家村周围的那几个村庄,就只能种小麦,而这武家村,一年到头也就只有春天的时候能种上稻米来。
虽说一年只有一收,但是那大米的生意倒是好的很,光是这一旦大米,就花去了三吊钱,但是这小麦,因为各个地方都比较容易种植的缘故,三吊钱倒是能买两石多了。
武辞的院子里头,只糙糙的种着一些季节性的瓜果,供给在不能打猎的时候吃食,至於那大米,都是买回来的。一年到头,也就秋冬时节是比较勤快的去打猎。好在武辞打猎的本事不是盖的,那秋季赚取的银两,也倒是能让他潇潇洒洒快快活活的过完一整年,再等待下一年的到来。
入秋时节去打回来的猎物,上镇上去卖了换来银钱,再买些年货,那入冬时期就不用发愁了。
虽说每个村庄都各自有着圈养的禽畜,但是多少还是觉得山里头的,野生的好吃些。在秋季的时候买些回来,直接吃也好,腌制成腊肉留着过个好年也好,那猎物简直是不愁卖不出去的,若是抓着了完好的猎物,那价钱又是翻上一笔。
尤其是春夏两季不能打猎,这秋季时,山上的猎物不但多,而且还十分的有质量。那些个富庶的人家,几乎是承包着他们打回来的猎物的。
踩着树叶往家里走,武辞心里想着明日里得去趟镇上,寻些材料做好那些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