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夫妻反目,告至衙门
随着时间推移,旱情比起去年向南移了许多。!q_i_x′i^a.o-s!h~u\o`..c,o¢m+
京城随之爆发旱情。
‘清风小楼’茶园里的人工湖,水位都下降了大半。
城外更是小河断流,农田干裂。
连百姓的基本饮水都保证不了,就更别提庄稼了。
许多该开花授粉的庄稼,连穗子都没能抽出来。
必定会造成今秋粮食歉收。
京城里的用水变得紧张起来。
闻颜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还是决定让‘清风小楼’暂时歇业。
司天监已经两次祭天祈雨,都未起作用。
已经有大臣提议让皇帝下罪己诏。
京城的旱情都这么严重,就更别提作为旱情中心的晋阳府。
上个月,孟希延和林叔就分别写信回来同她说过晋阳府的情况。
因为去年捉蝗虫太彻底,今年北方的蝗虫数量大大减少。
百姓少了一项收入,越发不安。
只得大量烧炭,以此来保障能够换取足够的食物。
过度伐木烧炭,让晋阳府的林木面积大量减少。
林叔让闻颜拿个主意,还要不要继续收炭。
否则明年降雨之时,恐怕会极易发生泥石流。+h_t·x?s`w_.*n′e′t~
孟希延那边,趁着旱情,开始大力清河修路。
除了去年的建坝修河堤,他还增加了修路的劳役。
每人每天派发固定的工作量,以换取固定的食物。
小孩、老人和重病之人,每天可以按情况领取食物。
食物量让他们吃不饱,但也饿不死人。
如此一来,他们的粮食就越发紧张。
孟希延除了向当地富绅、周边州府的富户强行借钱借粮之外,皇帝也出手大方。
这也多亏闻颜去年牵线搭桥。
敬明媚的娘家,为了摆脱霍家的控制,献了一座盐井给皇帝。
今年盐井开采出不少的盐,让皇帝大赚一笔,解了皇帝的燃眉之急。
不过,据说敬明媚的兄长敬明山,最近得皇帝召见又进京了。
闻颜猜测,是因为黄莺儿制造出的琉璃器具。
皇帝是想让敬明山,把这些琉璃器具,高价卖去番邦域外。
琉璃放到哪里都属珍稀品,能用它换取番邦域外的金子,属实是赚到了。
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就到了闻大人官复原职的日子。
闻家的日子一直鸡飞狗跳。
当初闻大人想向江心葵低头示好,闻颜让眼线从中作梗,不仅没让他们得逞,反而使两人仇恨加深。o<,5o2?4~$?看@书μ× @@^免?&费\阅¨@读μ
闻大人换好官服,特地绕到江心葵面前。
他在江心葵面前扶了扶官帽,又对她冷笑一声,才迈着八方步,意气风发地出门上衙。
那神态,仿佛在告诉江心葵:爷就从今天开始就要崛起了,你就咬碎银牙,也别想再沾我一点光。
江心葵气得砸了一套瓷器。
随后就打扮得珠光宝气,朝外室所住的偏院而去。
她在闻大人手上吃的亏,就在外室身上讨回来。
**
闻大人来到礼部。
同僚们见了他,都神色古怪,背后嘀咕。
闻大人很不喜欢被人指指点点。
不过他现在本就在风口浪尖之中,再讨厌也只能夹起尾巴做人。
礼部尚书倒是没有为难他。
得知他是来恢复官职的,便替他办了。
看着尚书大人的章盖下去的那一刻,闻大人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到实处。
他狠狠松了一口气。
同时也庆幸祖父的余荫仍然照拂着他,即便停职两三个月,右侍郎这个位置仍然是他的。
礼部尚书没忍住,还是提醒他道:“闻贤侄,听我一句唠叨,以后好好做事,别再做出格的事。
再有下次,恐怕就没这么容易善了了。”
“是晚辈鲁莽了。经此一事,晚辈定然好好约束自己和家眷,再不惹麻烦。”闻大人揖了一礼,嘴上说得很谦虚守礼,其实心中早就不屑地在心里翻尚书的白眼。
不过是祖父的指点过几句的挂名弟子,竟然真的分不清大小王,对他进行说教。
礼部尚书看出他并非真心知错,无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