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楞!”
第二天起来,已经是太阳晒屁股了。杨家屯从来没有准确的时间,大家都是看天色行事的。来到耗子家,杨映菡、杨锐锋、黄氏等人,都已经和其他人去崂山打柴了,只有杨凯德和耗子在家。
杨家屯的杂户,只有八户。他们在屯里面自然是一等一的弱势群体,就算是杨凯德,对这些杂户,也是不太友好的。当然,也不会做的太过分。毕竟,杂户里面的大部分人,也都是穷的不可开交的。穷人闹穷人,没意思。
吃饱了就有力干活,张准再次找了个有鱼的浅湾,用火光将潜藏的鱼引诱出来,然后连连下狠手。结果,连续扎了六条大黄鱼,每条都在五六斤以上。张准弄了一根竹竿,将鱼都挂在竹竿上,两人一前一后的抬着回来了。
大明朝的变态规定,是老子军户,全家都是军户。长子继承老子的位置,称为“正军”。如果老子是有官职的,则称为“舍人”。其他人成为候补,称为“军余”或“余丁”。比如耗子家里,杨凯德和长子杨锐锋是正军,耗子和弟弟杨敢生,都是余丁。
喝了两碗野菜粥,啃了四个窝窝头,张准和耗子就来到了红石滩。
“怎么样?好吃不?”张准期待的说道。
张准正要和五杨说话,忽然旁边有人叫道。
这句话起了作用。杨映菡终于鼓起勇气,慢慢的挑起一块鱼生,慢慢的放入嘴里。咀嚼了一下以后,神情好是奇怪,嘴巴停住不动了。不过,她最终还是将鱼片吃下去了。
但是,即使是这样,朱元璋还不放心,他又下令在每个屯里面,特别加入一些杂户。所谓的杂户,就是籍贯和屯里的大多数人都不同样。比如说,杨家屯的大部分军户都来自湖广,那么来自四川、河南、云南的军户,就成了杂户。
投胎成为军户,已经很悲惨。投胎成为杂户,更加的悲惨。如果不幸投胎成为杂户中的余丁,那就真的是惨到不能再惨了。偏偏三人都是杂户里面的余丁。
张准将竹枪拔掉,将鲢鱼提起来,放在一块岩石上,然后用海水将岩石周围清洗干净。
张准毫不客气的将饭团接过来,吃掉了。
邻居家的五杨已经在这里等着了,五人都显得跃跃欲试的,每个人手中都提着准备好的锋利竹枪。
吃了好多的鱼生,又啃掉两个饭团,张准总算是饱了。
朱元璋设置杂户的主要目的,就是监视各屯的动静,防止有人聚众闹事。如果各屯有什么风吹草动,杂户可以随时通风报信。在背地里,这些杂户,又被叫做“二五仔”,据说是袁崇焕最早明的称呼,其中的含义,大家自己理解。
张准觉得这个称呼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好像将自己叫老了二十岁似的。事实上,二愣子的年纪,还不到十七岁呢,只是长得壮,看起来好像有二十岁的样子。不过,师傅是个很普遍的尊称,自己教他们功夫,他们叫自己师傅,也是说得过去的。
说着,将一块竹签递给她。
“有事吗?”张准直接问道。
张准鼓励说道:“真的好吃,难道我还能骗你?”
“师傅!”三人立刻改了称呼。
十七世纪的海水,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自我净化能力非常强,虽然咸咸的,还算比较干净。
军户们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又不懂得避孕,只能是不断的造人,一直造到妻子无法生育为止。因此,哪怕夭折率很高,一般的军户家里,都会有五六个孩子。七八个甚至是十几个孩子的家庭,也不少见。
昨天转悠了一天,就弄了一条鱼,三个人都不知道怎么分。看到张准弄回去那么多的鱼,三人简直眼珠子都突出来了。虽然明知道自己是杂户,不太受人欢迎,但是,为了生存,他们还是鼓起勇气来找张准了。
杨映菡迟疑着不敢动手。
扭头一看,原来是昨天碰见的那三个青年,他们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自己。看样子,他们也很想加入张准的扎鱼小队。
“可以啊!”张准随口说道。
五杨听到三人这样叫,也改口叫师傅。
因为他的规定,浮山所的军户总共来自八个不同的省份,组成了最原始的八个屯。军户们最远的甚至来自云南。各个屯均来自不同的省份,风俗习惯不同,利益诉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