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三辆中巴车驶入丰收农场。*幻!想?姬/ +免^肺!跃^渎·
沈院长、赵爱国等二十多位专家刚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山脚下数十亩的培育池里,不同品种的水葫芦分区域种植,每个区域都立着详细的标识牌。
"沈院长,欢迎各位。"李旭笑着迎上来,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看起来不像个科学家,倒像个普通农场主。
赵爱国迫不及待地上前:"李教授,那些能杀福寿螺的水葫芦..."
"这边请。"李旭会意地引路,"我们刚好在做对比实验。"
众人来到一个露天试验区。
十几个透明水箱整齐排列,每个箱子里都养着数十只活蹦乱跳的福寿螺。
不同的是,部分水箱中放入了特殊水葫芦。
"各位请看。"李旭拿起一根长杆,指了指3号水箱,"这是普通水葫芦,福寿螺活得很好。"
杆子移向5号水箱:"这是我们的水葫芦,放入才两天。"
"天啊!"一位女专家惊呼出声。
5号水箱里,几乎所有福寿螺都变成了空壳,而水葫芦却长得更加茂盛了。
赵爱国一个箭步冲到水箱前,鼻尖几乎贴到玻璃上:"这...这分泌物..."
他指着水葫芦根系上晶莹的黏液,"是某种特异性毒素?"
李旭笑而不答,带着众人来到另一个区域。_a~i_h·a?o\x/i¢a~o`s_h^u,o!..c-o\m/
这里模拟了真实的稻田环境,水中除了福寿螺,还有鱼虾、水生昆虫等。
"最神奇的是它的选择性。"李旭指着水中游动的小鱼,"半个月的观察显示,'灭螺1号'对其他水生生物几乎零伤害。"
沈院长蹲下身,仔细检查了一株水葫芦:"李教授,这叶片厚度...根系结构...绝不是自然进化能产生的。"
回到会议室,农科院的专家们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繁殖周期多长?"
"越冬能力如何?"
"会不会产生抗药性?"
李旭耐心地一一解答:"水葫芦具有自限性生长特性,当环境中福寿螺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它的繁殖速度会自动减缓..."
赵爱国突然打断:"李教授,恕我首言,这种精准的生物靶向性,己经超出了常规育种技术的范畴。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盯着李旭,等待这个关键答案。
李旭环视众人,缓缓开口:"各位都知道,福寿螺和水葫芦都原产于南美洲。在漫长的协同进化中,某些野生水葫芦确实会分泌抑制福寿螺的物质..."
他走到投影仪前,调出一组数据:"我们通过基因标记和跨物种筛选,放大了这种天然特性,同时加入了生长调控因子。^x^i!n·2+b_o!o,k\.*c*o/m_简单说,这不是创造新功能,而是优化自然界己有的机制。"
这个解释既专业又留有余地,既满足了专家的好奇心,又保守了核心技术秘密。
这也是李旭最近苦心想出来的一个解释。
他总不能告诉别人自己有系统吧。
这个解释很合理。
沈院长和赵爱国交换了一个眼神,心照不宣地点了点头。
下午,考察团来到附近一个刚治理完成的村庄。
田间地头,农民们正忙着清理所剩不多的水葫芦。
"每亩留3-5株就行。"李旭解释道,"既可持续防控,又不会泛滥成灾。"
周友才老汉正在自家田里干活,见到专家团,兴奋地跑过来:"领导们看看!我家三亩地,救回来两亩半!"他指着田角保留的几簇水葫芦,"这宝贝疙瘩可灵了,螺子死得干干净净!"
赵爱国蹲在田埂边,用手指蘸了蘸田水,放在鼻尖闻了闻:"有股淡淡的草药香...这水化学指标测过吗?"
"完全达标。"李旭递过一份检测报告,"pH值、重金属含量、溶解氧...全部符合农田灌溉标准。"
沈院长望着这片重现生机的稻田,感慨万千:"李教授,你这是救了千万农民的饭碗啊!"
夕阳西下,考察团准备返程。赵爱国拉着李旭的手不肯放:"李教授,能不能...给我们几株样本回去研究?"
李旭笑着说道:"当然可以,水葫芦己经大规模应用,你们也可以拿回去研究,如果能够有所改善,最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