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一人之下,烽火铸铁 > 第563章 三一同归(63)

第563章 三一同归(63)

杏绣的布,春杏的屏风裹着狗剩捡的油纸,一路颠簸着进了城。

展厅里亮得晃眼,玻璃柜里摆着玉雕、刺绣,个个精致得像从画上抠下来的。陈家班的展台在最角落,竹篮竹篓堆得像座小山,却引来了最多的人。

一个戴眼镜的先生蹲在狗剩的鱼篓前,指着那个小圆孔:“这是故意留的?”

狗剩攥着衣角:“鱼在里面会闷死。”

先生笑了,跟旁边的人说:“你看这心思,比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珍贵多了。”他掏出本子记着什么,“我是工艺学校的老师,想请陈师傅去给学生们讲讲,行不?”

陈砚还没答话,春杏突然举着竹屏风跑过来:“先生您看这个,这是俺们村的老槐树,树上的红绳都是许愿的。”屏风上的竹篾刻得歪歪扭扭,却把树枝的虬劲刻活了,阳光透过竹缝照在地上,真像落了满地光斑。

先生眼睛一亮:“这孩子有天赋,愿意跟我去学校学吗?管吃管住,还能学画画。”

春杏的脸瞬间白了,往后缩了缩:“俺娘说……不能离开家。”

陈砚蹲下来跟她说:“去了能学本事,回来能教更多人,不好吗?”他想起自己当年离开村子的样子,突然懂了,有些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展会结束时,陈家班拿了个“匠心奖”,奖杯是个铜铸的小竹篮。孩子们捧着奖杯在展厅里转圈,狗剩突然指着窗外:“那不是俺爹吗?”

陈砚往外看,只见狗剩他爹拄着拐杖站在阳光下,腿虽然还不利索,却能自己走路了。汉子看到他们,咧开嘴笑,手里还提着个布包,里面是给孩子们买的麦芽糖。

回程的马车上,春杏抱着先生给的画册,小声说想去上学;狗剩把奖杯塞给爹,说以后要编个能装下全村人的竹筐。陈砚靠着车壁,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突然觉得爷爷的竹篾册里,藏的不只是手艺,还有过日子的道理——就像竹篾,看着软,实则韧,能弯能折,却断不了根。

年底陈砚回村,发现小学的旧教室翻新了,门口挂着块新牌子:守义竹艺坊。周启山捐了钱,说要让这手艺一直传下去。狗剩他爹在坊里帮忙劈竹篾,春杏放假回来就教新收的徒弟,连王婆都学会了编竹筐,说是能换些零花钱给孩子们买糖吃。

陈砚把爷爷的竹篾册放进新做的竹柜里,柜门上刻着四个字:生生不息。他知道,爷爷的手艺没断,就像后山的竹林,砍了又长,长了又砍,总能在土里扎得更深。

开春时,陈砚在竹艺坊的后院种了片新竹。竹苗刚冒尖,狗剩就蹲在旁边守着,说要编个竹篱笆,不让鸡啄苗。陈砚看着他冻得通红的鼻尖,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编竹篮的样子,指尖的疼和心里的暖,原来一直都在。

他拿起竹篾,教狗剩怎么编篱笆,阳光透过新抽的竹叶洒下来,在地上织成网,把他们的影子缠在一起,像幅永远编不完的竹篾图。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混着竹刀削竹的沙沙声,在村里的上空飘得很远,像是在说,最好的日子,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走多远,而是带着一群人,把脚下的土地,踩得更实,把心里的念想,守得更暖。

竹艺坊的生意渐渐传开,城里的订单越来越多,陈砚雇了几个村里的妇女帮忙,工钱按件算,谁家有难处,他总是多给些。有人说他傻,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偏要窝在乡下,他只是笑笑,递过刚编好的竹篮:“你闻闻,这竹篾里有土腥味,城里编不出来。”

周启山偶尔来村里,看着满院子的竹器,总说陈砚比他爷爷还有出息。“你爷爷当年总说,竹艺的根在土里,”老人摸着墙上的图谱,“现在看来,他没说错。”

陈砚没接话,只是往炉子里添了把柴。火光照着墙上的“守义竹艺坊”,也照着他新写的课程表,上面除了竹艺课,还加了识字课、算术课。他知道,要让手艺传下去,得先让孩子们知道,这世上有比编竹器更宽的路,却没有比守住根更重要的事。

入夏时,春杏从城里寄来封信,说她画的竹屏风得了奖,还附了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站在画展的展厅里,穿着新做的蓝布衫,眼里的光和当年在教室里一模一样。陈砚把信读给孩子们听,狗剩听得最认真,说等春杏回来,要给她编个能装画的竹匣子。

陈砚看着窗外的新竹已经长得比人高,竹影在地上晃得像流水。他知道,这故事还长着呢,就像竹篾,一根接一根,总能编出更像样的日子。而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念想,无论是爷爷的竹篾册,还是狗剩的鱼篓,或是春杏的画,都成了这日子里最结实的竹骨,撑着,挺着,让每个走出去的人,都能找到回来的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