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一人之下,烽火铸铁 > 第571章 三一同归(71)

第571章 三一同归(71)

,“贫僧祝两岸的手艺,像这火焰,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陈念台作为小代表,给老和尚献上了束用竹丝编的花,花束里有台湾的蝴蝶兰,也有大陆的牡丹,都是孩子们一起编的。“大师傅,这花不会谢,”小家伙仰着头说,“就像两岸的情,永远不会变。”

老和尚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孩子,心诚则灵,你心里的情不变,这花就永远开着。”

实验室里,两岸的科研人员正在调试新的竹制培育设备,这套设备能模拟两岸不同的气候条件,测试两岸竹在各种环境下的生长状态。+l/a+n\l_a¨n^w\e¨n+x!u^e^.\c¨o~m¢当屏幕上显示“两岸竹在任何环境下均可存活”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说明什么?”陈砚看着屏幕上的数据,“说明咱两岸的竹子,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扎下根,都能长起来,咱中国人也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拆不散,打不垮!”

清明前夕,实验室培育出了新的竹种——“同心竹”,这种竹子的竹节是螺旋状的,从左边看像台湾岛的轮廓,从右边看像大陆的地图,到了顶端,却完美地拧成一股,直指天空。

陈念台给这新竹种画了幅生长图,图上标着每个竹节的生长时间:2024年,竹苗破土;2025年,开始螺旋生长;2035年,长成参天大树;2049年,枝繁叶茂,树下站着两岸的孩子,手里举着“中国梦”的竹制牌子。

“老师说2049年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小家伙指着图上的2049年,“到那时候,我就二十五岁了,要带着同心竹的种子,去台湾种满山坡。”

沈砚秋把这幅画裱在竹制的画框里,挂在实验室最显眼的位置。“等2049年,咱就拿着这幅画来对照,”他摸着儿子的头,“看看是不是真像你画的这样,两岸的竹子长满山坡。”

清明那天,工坊组织两岸的年轻人去给爷爷和沈敬之扫墓。陈念台捧着同心竹的幼苗,放在两座墓碑中间,幼苗的根须已经悄悄钻进土里,向着两座墓碑的方向延伸。阿美则在墓碑前摆上了竹制的祭品,有台湾的米糕,也有大陆的青团,都是她亲手做的。

“太爷爷,沈太爷爷,”陈念台对着墓碑轻声说,“你们看,竹子都长在一起了,你们的手艺也长在一起了,等我长大了,就让台湾也回家,让所有的亲人都能团圆。”

风吹过竹林,竹叶沙沙作响,像在回应孩子的话。陈砚看着幼苗在风中轻轻摇晃,突然觉得这场景像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爷爷和沈敬之在土里相会,两岸的竹苗在地上相拥,孩子们在墓前许下心愿,而这心愿,正顺着竹根,沿着竹丝,借着风声,传到更远的地方。

回到工坊时,林溪兴奋地告诉大家,同心竹的培育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词里写着:“该成果不仅是生物技术的突破,更是两岸文化交融的见证,证明了‘两岸同根’的科学依据。”

陈砚让徒弟把获奖证书复印下来,贴在竹楼的荣誉墙上,旁边就是那幅陈念台画的同心竹生长图。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就像同心竹的幼苗,才刚刚破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根扎得深,心连得紧,总有一天,它会像所有的竹子一样,迎着阳光,向着天空,长成参天大树。

竹楼的灯亮到深夜,实验室里的竹苗在灯光下静静生长,根须在土里悄悄蔓延,竹节在夜里悄悄拔高。陈念台的画在墙上微微晃动,图中2049年的字样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像颗跳动的星,指引着所有怀揣念想的人,一步步往前走。

春杏在给台北的亲戚打电话,商量着下个月带陈念台去台湾看阿里山;沈砚秋在电脑前修改同心竹的培育方案,要让竹苗的生长速度再快些;陈砚则翻开爷爷的竹篾册,在新的空白页上,写下了今天的日期,还有同心竹的生长数据,他知道,这些琐碎的记录,终有一天会汇成江河,载着所有的期盼,流向那个叫做“团圆”的远方。

窗外的雨又下了起来,细细密密的,打在竹制的窗棂上,发出轻柔的声响,像在给这忙碌的夜晚伴奏。实验室里的同心竹幼苗,在雨水中轻轻点头,仿佛在说,别急,慢慢来,该长的总会长大,该来的总会到来。

立夏这天,竹艺工坊的竹田里飘着新竹的清香。陈念台已经十一岁了,正带着几个两岸竹艺夏令营的孩子测量同心竹的高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