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所言的对拉拔长或对争之义。此只指内气而言。
拳自心生,捶由意发。心到气到,气随心到,主从明矣。心之使者,意也。故心到意到气到、力亦到。即内外一贯一至之意而。心逐气穿,逐者,驱使也。气无所不入,可入于无间,凡气所达之处,心能普照何处。此即为何言“开七壳”是通心气之法了。心之所明,借气之所行而成之,心气不通,则心昧不明。可知贯气之法,就是明心见性之法了。
当心能普照之时,也是明心见性之刻。那攻防较技的施招用手,随机应变,意在人先之前知,是明心普照之所为,故施招用手虽如行云流水,但不用思索,此之故也。
古拳论中说:“交手者不可思误,思误者寸步难行”。可知:攻防之道,修炼于平日,各种攻防招法运用变化精熟,致用之时,成竹在胸,唯有见景生情之施用,何用思索之?
此中有妙法:即顺随的“从之以为进退”的西两拨千斤之方法。运用纯熟,即可再修“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方法。两法精熟后,方可与人实战较技。只有此时方为“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之功夫艺境。也就同时明白,为何前贤论内功修法皆言“贯气”为什么不言“灌气”了。
贯者,一气贯串之意,而“灌”者,乃灌满之意。故知贯乃一气通畅。灌则滞矣!“虚实相需、内外一而贯之”。方可以柔用刚,才有攻防之妙用。然灌者,填实之病也。故不取灌而取贯,亦“君子有所不为”之义尔。
久而力自加焉。此句最难解之处在“力”字,首先要知道此“力”字乃指“先天自然之能力”。即“内主外从”的“气力”。此“力”即可首以“内气”来言。其有“不力自力”之妙用。一身之坚融的“接骨斗榫之刚”破之不能开,撞之不能散。接骨九曲珠之柔,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不速乃真宰。乃此先天自然之力所为之。又有“如龙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皆先天自然之力所能为之。此为刚柔力。即“柔用刚的柔行气、刚落点之能力加强了。
如果将“久而力自加焉”,理解成后天有为力法,如肌肉爆发力、举重之力,或尚气用蛮力的筋努骨突之力量,就错之毫厘,谬之千里了。通观剑经所论,毫无此后天有为力法之言。倒有“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一段论述,讲的是先天自然之听探、顺化的能力。即以柔用刚的攻防至用之能力。
如果积先天自然之力,即以柔用刚的攻防能力。可至极巧极妙的神化之功的艺境。施手用招化于无形,以此为“功力”而言,此“功力”的体现是粘走相生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无形无象的神拳境界。即以柔用刚的攻防能力达到的无形无象之境界。
如果积后天有为力法,乃尚气用力筋努骨突之辈,施手用招皆以有形力法而用,以此为“功力”而言,此“功力”的体现是“笨拙莽撞愚、呆滞僵蛮横”。此种人即使是修炼一辈子,至死不知“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究竟如何解释。也不知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为何意旨。
如以“功力”的两种艺境,得出两种解释、两种结果。一个是传统手战之道的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正门修炼;一个是似是而非的以形为制,以力为用,神从则害的俗学、旁门之盲练、蛮干。
今观世人修炼手战之道,崇尚后天有为力法者,比比皆是;而崇尚先天自然之力法者,凤毛麟角。正应了古人一句练功之格言:“从无入有皆如是;以有入无能几人”?故此,以现在修炼者的时髦之言语来论说“功力”二字的精义,将正统修炼和旁门、俗学之修炼的本质区别,剖析明白,以免习练者自误。己误者应自行按法纠偏了。
故知:久而内气、外形的刚发柔化之力度掌握得愈加细腻、诚密,可“分厘毫丝忽”无差,方能以柔用刚,顺其势、借其力。即或从之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时时处处恰倒好处,无过不及,几于中和的虚灵妙境。自能心在规矩中,神游规矩外。此皆“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之故尔。故能“发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卷放得其时中”。故能“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则“应无不当”了。
自己平时修炼,也以“以柔用刚”之法行招用势,势如行云流水,生生不己,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转化清轻而灵,刚柔变化劲势方圆曲首分明。
以此动静转化清轻而灵,刚柔变化劲势方圆,曲首分明的功夫境界与人较技,施招入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