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他们选的老院子是罗老爷子家传的老宅,院里有棵百年黄葛树,树干上缠着几缕干枯的藤条。\"这是我爷爷年轻时编的晾衣绳,\"罗老爷子摸着树干,\"藤条会顺着树长,日子久了就成了树的一部分。\"
林野看着那些与树干融为一体的藤条,忽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隐喻——他们的项目不该是硬生生塞进古镇的外来者,而该像这藤条一样,顺着当地的肌理生长。他当即让设计团队修改住宿布置:撤走标准化的酒店用品,换上藤编的灯罩、竹制的衣架,连漱口杯都用本地陶窑烧制的粗瓷碗。\"让游客一进门就知道,自己住进了藤编的世界里。\"林野对老周说。傍晚时分,古镇下起了小雨。林野坐在老宅的堂屋里,看着罗老爷子教孙女劈藤条。小姑娘手劲不够,藤条总劈歪,老爷子不恼,只是拿起自己劈的藤条示范:\"看好了,要顺着纤维走,就像做人要懂变通。\"这一幕被随行的摄影师拍了下来。林野看着相机里的画面,突然决定在课程里加一个\"家庭共学\"环节——让家长和孩子组队完成一件作品,最后由匠人点评谁编得更用心。\"现在的亲子游总说增进感情,可连一起做事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增进?\"他对老周解释道。第三天上午,林野带着团队去镇上的小学。校长听说他们要做非遗研学,拉着他去看孩子们的美术课作业——画满了各种藤编图案,却没一个孩子能说清图案的寓意。\"罗老爷子说过,藤编的回形纹是祈愿平安,波浪纹是象征河流。\"林野对校长说,\"如果我们把这些纹样做成教学卡片,您觉得孩子们会不会感兴趣?\"校长眼睛发亮:\"不光孩子们,我们老师都想知道这些!要是能让罗老爷子来学校开讲座,就更好了。\"这个提议让林野有了新的思路。他当即和校长约定,研学项目每期留出十个名额给镇上的孩子,让他们当\"小小讲解员\",给游客介绍藤编纹样的寓意。\"这样既能帮孩子了解本土文化,又能让游客听到更鲜活的讲解。\"他对罗老爷子说时,老人笑得眼角堆起了褶子。离开古镇前,林野去看了正在修缮的研学工坊。工匠们正用当地的木材搭建展示架,架子上会摆满不同年代的藤编物件:有民国时期的藤箱,有六七十年代的藤椅,还有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藤编背包。\"让游客看看,这门手艺从来没过时。\"林野抚摸着一只褪色的藤编书包,那是罗老爷子小时候上学用的。返程的车上,老周算了笔账:三天课程的定价是星途体验课的三十倍,但包含住宿、餐饮和所有材料,利润率其实更高。\"关键是复购率。\"林野翻着手机里家长们的留言,\"那个扎马尾的学生已经跟老师说,要组织全班来参加。\"车窗外,夕阳把古镇的屋顶染成了金色。林野拿出罗老爷子送的藤编小盒,里面的干藤叶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做新能源二手车时,总在车里备着一本车况笔记,详细记录每辆车的保养history。那时父亲笑话他太较真,现在才明白,正是这份较真让客户愿意信任他。\"周哥,\"他转头看向老周,\"你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非遗项目?比如蜀绣、竹编......\"老周笑着点头:\"先把这个项目做好再说。我已经让市场部开始预热了,宣传语就用罗老爷子的话——'慢下来,才能编出好东西'。\"林野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古镇轮廓,手指轻轻摩挲着藤编小盒的纹路。他知道,这个叫\"指尖上的古镇\"的项目,或许不会像星途的低价套餐那样爆火,但就像那些需要晒七天、蒸三次的藤条,经过时光的打磨,终将长成坚韧的风景。手机响起,是张姐发来的消息:\"刚接到三个企业团建的咨询,都想预定藤编课程。~s′l-x`s~w/.!c-o.m+\"林野笑着回复:\"告诉他们,罗老爷子说了,要学就得从劈藤开始练。\"放下手机,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三个月后的古镇,黄葛树下,一群孩子围着罗老爷子学编藤环,他们的父母在一旁拍照,阳光穿过藤条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的星星。而那些亲手编好的藤环,会被带回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小小纽带。这大概就是张姐说的\"勾魂的东西\"——不是惊天动地的奇观,而是能住进心里的温度。林野嘴角扬起笑意,他知道,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我们卖的不是体验课,是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他在电话里对张姐说,\"让市场部准备宣传素材,重点拍罗老爷子手上的老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