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穗立刻从讲台抽屉里掏出陶制模型,竹筒上的山雀振翅欲飞,爪子下刻着 "丰羽" 二字:"诺,就是这样的!周婶说,每只山雀都是土地神派来护粮的。"
是夜,林羽在《劝学日志》中写道:
学生构成:本村 18 人,外村 5 人,年龄 8-19 岁,分识字班、农技班、加工班;
教学法创新:实物识字(竹筒对应 "水",麦穗对应 "丰")、田间课堂(水闸原理结合老井经验)、师徒结对(周婶带 3 个新妇,张虎带 2 个少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家庭温暖:小穗主动担任 "识字小先生",教外村孩童辨认麦穗纹,兄妹每晚用粟米在沙盘上练字,笔尖落处,仿佛在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笔尖划过 "阿牛的改良图" 时,林羽听见窗外传来铁器敲打声 —— 是张虎在教阿牛制作可调节火石犁。火星溅在雪地上,瞬间熄灭,却在两人眼中燃起光芒。他忽然想起现代的职业教育,原来最好的课堂,从来都不在竹简上,而在耕者的手掌里,在土地的纹路中。
清明节,学堂举行首次结业礼。小穗的识字本被陈县令要走,准备送往州府的劝学馆;阿牛的山地犁改良图被刻在祠堂的碑林上,旁边是他歪歪扭扭的签名;张虎的竹制算盘被装进锦囊,成为农社账房的新教具。
"哥,你看!" 小穗举着新写的 "牛角村" 三字,每个字都被她画成了山雀驮着麦穗的模样,"等我学会更多字,就能给咱们的每坛蜜饯都写首诗啦!"
林羽望着妹妹眼中的光,忽然明白,所谓人才培养,从来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耕者心中的火。当阿牛能看懂《农政要览》的图示,当小穗能用文字描绘土地的故事,当每个学生都能在竹简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牛角村的未来,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是夜,学堂的油灯依旧明亮。小穗趴在林羽腿上睡着了,手中还攥着未写完的山雀;张虎在日志里记录着阿牛的新想法,笔尖划过 "可调火石犁" 时,特意画了只展翅的山雀;周婶坐在灶前,用新学的算术计算着 next 的果酱配方,算珠碰撞声与小穗的银铃笑声,在春夜里编织成最温暖的梦。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 "丰羽学堂" 的匾额,后山的竹阀水闸正在晨光中开启,清澈的山泉顺着滴灌竹筒流向梯田,像极了学堂里流淌的知识,正一点点滋润着每个耕者的心田。林羽知道,这些在油灯下苦读的年轻人,这些在田埂上比划的手掌,终将成为 "丰羽" 最坚韧的翅膀,带着牛角村的希望,飞向更远的远方。
喜欢农门崛起:羽落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