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的硝烟尚未散尽,金陵城里血腥味还没散干净。-x_i/n^r′c*y_.^c-o¨m′朱棣忙着收拾建文帝留下的烂摊子,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朱高煦却像个没事人一样,成天泡在龙江造船厂。他对杀人放火没兴趣,造船才是他的心头好。“这宝船,中看不中用!”朱高煦围着一艘巨大的宝船模型转悠,眉头紧锁。他嘴里不停嘟囔,像是在跟谁较劲。仗着自己是朱棣的儿子,他进出造船厂比回自己家还随便。爬上爬下,摸摸敲敲,把那些老工匠都给看傻了。“殿下,您这是……瞧啥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匠实在忍不住了,开口问道。“我在琢磨,这大家伙能不能漂洋过海,到那万里之外。”朱高煦头都没抬,眼睛还盯着宝船。老工匠一听,差点没把眼珠子瞪出来:“万里之外?殿下,您可别吓唬老朽!”“吓唬你干啥?这船吃水太深,船体太宽,不抗风浪。”朱高煦一边看,一边摇头,“真要遇到大风大浪,非得散架不可!”他越看越觉得这宝船不行,这哪是远洋深海的料,就是一个近海巨无霸!“必须得改!”朱高煦斩钉截铁地说。回到汉王府,朱高煦把自己关进书房,开始奋笔疾书。他要把自己上辈子学的那些造船知识,跟大明的造船技术融合起来。“这船帆必须改,大明的方帆,中看不中用,到了大海上,有时候是需要逆风进行航行的!”朱高煦咬着笔杆,眉头紧锁,在图纸上涂涂改改。他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阿拉伯三角帆的结构,那才是远洋的利器。“得想个法子,把这三角帆的结构‘借鉴’过来,还得让那些老工匠们看不出破绽,觉得这是我大明自己的东西……”朱高煦自言自语,手指在图纸上轻轻敲打。-d~i?n\g~x¨s,w?.·c_o′m`“对了!就说是做梦梦到的!梦里有个白胡子老头,自称是鲁班先师的徒孙,传授了我这新式船帆的制法……这年头,谁还没个神神鬼鬼的说法?反正死无对证!”他提起笔,笔尖在纸上飞舞,将三角帆的结构一点点地画了出来。他可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了宝船的特点,进行了巧妙的改进。“嗯……这索具也得换,换成更结实的麻绳,还得用桐油浸泡,这样才能经得起海上的风吹雨打。”朱高煦一边画,一边在图纸旁边写下详细的注释。画完了船帆,朱高煦又把目光投向了船体结构。“这宝船龙骨倒是结实,可这船壳板还是太薄了些!”朱高煦用手指敲打着船模的侧舷,眉头紧皱。他想起后世的造船经验,单层船壳在远洋航行中风险太大。“得加固!至少得用双层船壳,中间再填充些东西……”朱高煦自言自语。他可不想自己的船队在半路上因为一块礁石或者一场风暴就散了架。“用什么填充呢?木头?不行,太重了。稻草?更不行,容易腐烂。对了!可以用……沥青和碎石!”朱高煦一拍脑门,想起了古代常用的防水材料。“沥青这东西,大明也有,虽然不多,但可以从西域那边想想办法……这玩意儿防水、防腐,还能增加船体的强度,简直完美!”“这船舱布局也得优化,不能像现在这样,空荡荡的浪费空间。”朱高煦看着图纸上那空荡荡的船舱,直摇头。&{看@?书?|屋?? ˉ!无错?})内¢?\容¢?他开始在图纸上规划更合理的舱室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这水密隔舱倒是个好东西,不过,还可以改进一下。”朱高煦摸着下巴,思考着,“传统的木质隔板,强度还是不够,得想办法加强……对了,可以用铁箍加固!再在隔板之间填充沥青和碎石,这样既能防水,又能增加强度!”朱高煦在图纸上仔细地标注着改进方案,力求万无一失。接下来的一个月,朱高煦几乎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废寝忘食地研究着他的“新式宝船”。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图纸和资料,笔墨纸砚散落一地。他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又陷入沉思,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这吃水深度……这船体比例……这桅杆高度……都得好好算算!”府里的下人们都看傻了眼,心想:殿下这是怎么了?莫不是中了邪?只有朱高煦自己知道,他这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美洲帝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了!”一个月后,朱高煦看着眼前这厚厚一沓设计图,脸上露出了疲惫但兴奋的笑容。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接下来,就看那些老工匠们的了!希望他们别让我失望……”朱高煦自言自语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也带着一丝忐忑。毕竟,纸上谈兵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