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年夏,第一批龙骨木材已经准备好了,龙骨是选用了长度百米左右的深山巨木为原料加以预加工最终成为一个完好的龙骨木料。′w·a_n\z~h?e*n.g-s¨h`u?.′n/e¨t.这一批木料总共有十根,大概可以建造十艘航海的大船,其中最短木料大概25尺(80米),最长45尺(140米)。
朱高煦看到整齐的摆放于船厂的木料,对工匠们做出了如下部署:“我不希望有船台空着,所有船台,都给我开始造船!先用短料,给我同时开造七艘宝船!每艘,都要用上我给的加固图纸!以最快的速度,把船给我造出来!造出来后我要亲自试验,验证船只是否牢固!”工人们领命散去,各自忙碌。造船厂内,锤击声、锯木声此起彼伏,一片热火朝天。朱高煦看到工人忙碌的样子满意的笑了,随后转身返回汉王府。他还要做出他专属的航海仪器,以及他的船队所需的比如今更复杂的旗语,使得他的美洲航海计划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到了汉王府,他便开始了现代六分仪原理的回顾:利用双反射原理测量太阳与海平面的夹角(高度角),通过刻度换算纬度。-1?6_x¨i+a′o*s,h?u`o?.*c·o~m¢关键结构需实现光线两次反射(光线→指标镜→地平镜→人眼)。“指标镜,地平镜……这都得用镜子啊。”朱高煦挠挠头,“这年头的铜镜,那清晰度可够呛,误差一大,船还不得跑到爪哇国去?”他想起之前在船厂看到的工匠,眼睛一亮:“对了!铜镜!琉璃!找老头子要去!”朱高煦放下笔,起身就往外走。走到门口,又折了回来,从柜子里翻出一个小木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块形状各异的琉璃碎片。“嘿嘿,这可是我的宝贝。”朱高煦得意地笑了,“有了这些,跟老头子要人就更有说服力了。”他把木盒揣进怀里,大步流星地出了门。到了皇宫,朱高煦轻车熟路地来到御书房外,求见朱棣。“这小子,又来干什么?”朱棣放下手中的奏折,有些疑惑。“让他进来吧。”朱高煦进了御书房,行礼完毕,也不废话,直接从怀里掏出木盒,递到朱棣面前:“父皇,儿臣最近迷上了一样小玩意儿,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镜子,想跟您借几个研磨铜镜还有烧制琉璃的工匠。?z¨x?s^w\8_./c_o.m-”朱棣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是……琉璃?”朱棣拿起一块碎片,对着光仔细端详,“你从哪儿弄来的?”“嘿嘿,这是儿臣的秘密。”朱高煦故作神秘,“父皇,您就说借不借吧?”朱棣瞪了他一眼:“你小子,还跟朕卖起关子来了?说吧,要这些工匠干什么?”“儿臣想做个小玩意儿,需要用到特别光滑的镜子。”朱高煦解释道,“这铜镜嘛,磨得再亮,也比不上琉璃。所以,儿臣想试试,能不能用琉璃做镜子。”“琉璃做镜子?”朱棣来了兴趣,“这倒是个新鲜想法。不过,这琉璃可不好弄啊,你确定能行?”“儿臣试试嘛。”朱高煦一脸自信,“父皇您就放心吧,一定可行。”朱棣于是就批准了朱高煦的请求。朱高煦便去工部寻了一些工匠开始研制起了镜子。 .............接下来的几个月,朱高煦频繁往返于汉王府和京郊的琉璃工坊,比回自己家还勤。他深知玻璃的重要性,这可是制作望远镜和六分仪的关键。“王爷,您这配方……真是闻所未闻啊。”琉璃工坊的老工匠捧着一张写满配料和流程的纸,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疑惑。朱高煦神秘一笑:“老哥,这可是我的独门秘方,你可得给我守住了。烧出来的东西,直接送到汉王府,不准外传!”“王爷放心,小的们晓得轻重。”老工匠连连点头,心里却直犯嘀咕:这王爷,又要搞什么名堂?朱高煦带来的配方,与传统的琉璃烧制方法大相径庭。石英砂、灰碱、石灰石……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再经过高温熔炼,竟然能产生一种比琉璃更加清澈透明的物质。工匠们虽然疑惑,但还是按照朱高煦的要求,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这可是汉王殿下的吩咐,万一出了差错,他们可担待不起。第一批玻璃烧制出来,朱高煦亲自到场。当他看到那晶莹剔透的玻璃时,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好!好!好!”朱高煦连声称赞,“老哥,你们的手艺真是没得说!”老工匠们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朱高煦将这批玻璃运回汉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