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朱高煦则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个负责粮食收购以及销售的“公司”。·k~u·a¢i¢d!u¨x·s?..c·o^m+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收购和储存粮食的官仓。它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经营的头脑,懂得在丰年和灾年之间巧妙调剂余缺,从而稳定至关重要的物价。设立这个机构,也是朱高煦在摸索一种适合当下这个新的国家,乃至将来更为复杂的商业环境的公司制度。他希望通过这个试点,让手下的官员和定居者们逐渐熟悉“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甚至能启发他们,带动一批人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各类公司。这第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国营公司”,名字不妨就叫“国家粮食储备集团”。简单明了,直截了当,让人一听就知道它的核心职能。朱高煦也曾考虑过一些更具大明传统色彩的名字,譬如“大新明常平仓总署”之类。但他很快就否定了这些想法,因为“集团”二字,更能体现其统筹经营、规模化运作的现代意味,也更符合他对这个机构的期望。除了粮食,之前在新威海试办的那个小小的造纸作坊,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产量也有限,但它清晰地代表着另一种“国有”产业的开端。朱高煦深知,未来帝国的崛起,离不开对核心资源的掌控。长远来看,诸如冶铁、军工、造船这些关乎国运命脉的核心产业,都必须由国家来主导,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一来,就需要一个能统筹管理这些具体的国营“公司”或“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监督和管理的统筹机构。“六部”的框架显然已不完全适用这些新兴事务。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国有资产管理部”。这个名字从他脑海中跳了出来,带着一股与旧时代截然不同的气息。直接,现代,一听便知其职能。既然部门名称要新,那么这个部门的负责人,自然也不必再叫什么“尚书”、“侍郎”了。朱高煦决定,直接取一个现代化的名字——“部长”。“部长”这个称呼,简洁有力,既能体现其作为部门首脑的地位,又能明确地与大明那套沿袭已久的官僚体系做出区分。新明帝国,就是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可这第一任“部长”,该由谁来担任?新京初定,百废待兴,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本就捉襟见肘。几个定居点的管理者,还有新任命的地方法官,都已是各司其职。)a§微°?趣±?小[§?说^?网¨ μ÷免?°费£&阅?μ?读2±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成形。他的儿子,朱瞻壑。虽然他现在还是个孩子。但朱高煦清楚,年龄越小,学东西越快,对新东西的接受能力也强,而且对自己这个父王是百分百的信服。更重要的是,“国有资产管理部”以及它未来要统管的各种“公司”、“集团”,都是这片新大陆上,乃至整个时代都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没有旧例可循,没有祖宗章法可依。与其找个满脑袋条条框框、做事瞻前顾后的老臣来别别扭扭地适应,倒不如就让瞻壑这张白纸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年轻人嘛,接受新事物总是比那些脑子已经僵化的老家伙快得多。尤其是他这个当爹的亲自灌输的这些新颖的体系,瞻壑学起来,阻力最小。若让他来执掌这个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部”,亲自去摸索“公司”的运作模式,岂不是一块绝佳的磨刀石?磨的不仅是瞻壑的处事能力、应变之才,更是他对这个新生国家的理解,对他这个父王所规划的未来的认知。这比单纯把他关在王府里,请几个大儒来教他读那些翻来覆去讲了几百年的圣贤书,听那些腐儒们絮絮叨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陈词滥调,要有用得多,也直接得多。让他亲手去管粮食,管造纸,将来可能还有冶铁、造船,他才能真正明白,这帝国的根基究竟是什么。民生二字,到底有多重。银子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花出去的,怎么才能让银子生出更多的银子,同时也让新的国家百姓过的更好,国家变得更强。这些,书本上可学不来,得自己一头扎进去,摸爬滚打,才能悟出些门道。培养继承人,就得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手。瞻壑是他的长子,是帝国未来的希望。让他早些接触这些实际事务,亲身参与到帝国核心机制的构建中。想到这里,朱高煦心中已然有了决断。.................他派人去传朱瞻壑。不多时,朱瞻壑便快步走了进来。“父王。”他躬身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