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点居民集会、活动的开阔广场上,早已是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一片。
一座临时搭建起来的高台,坐北朝南,在广场北侧显得格外醒目。高台两翼,一排排亲卫士卒身着崭新的军服,如松柏般挺立,他们手中紧握着刚刚列装的神威铳,乌黑的铳口在阳光下泛着幽冷的金属光泽,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新兴国家的强大武力。高台之下,除了那二十位从各个定居点远道而来的议事会成员,还有近千名新京本地的居民。他们拖家带口,一个个伸长了脖子,踮着脚尖,都想亲眼见证这个足以载入史册的瞬间。吉时已到!“殿下驾到——!”内侍尖细却极具穿透力的唱喏声划破长空,广场上鼎沸的人声戛然而止,落针可闻。所有人的视线,齐刷刷地投向高台一侧。在万众期待的注视下,朱高煦身着一袭代表太子身份的黄色九章纹龙袍,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一步步走上高台。他的身后,有侍从高擎着巨大的明黄伞盖,更衬托出他的不凡气度。他面容平静,步伐稳健,每一步都像踏在所有人的心坎上。稳稳立于高台之巅,朱高煦的目光扫过台下。那些黝黑的脸庞,那些布满风霜的容颜,那些充满着热切与期盼的眼睛,尽收眼底。一股难以抑制的豪情在他胸中激荡。他缓缓抽出腰间佩剑,剑身在秋日明媚的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如一道闪电划过。剑尖猛然直指苍穹,他的声音,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清晰地传入广场上每一个人的耳中。_¥.3/?8?{看+书!°网_ °-o首^£发.$*“今日起,日月所照之新土,皆为秦疆!”“今日起,我等,皆为大秦之子民!”声音如同平地惊雷,又似滚滚洪流,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台下,是死一般的寂静,旋即,如同火山爆发一般,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冲天而起!“大秦!大秦!”“殿下千岁!大秦万年!”朱高煦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待欢呼声稍稍平息,他继续宣布,声音依旧洪亮。“大秦初立,百废待兴。”“然,国不可无君,亦不可忘本。”他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更加沉稳有力。“我大秦,仍奉大明如今的天子正朔,沿用永乐年号。”“大明皇帝陛下,仍为我大秦帝国名义上之天子。”这话一出,台下顿时起了些微的骚动。那些儒生出身的官员和代表们,反应各不相同。有人长出了一口气,觉得此举甚好,合乎纲常礼法,不失为臣子之道,也避免了直接称帝可能带来的非议。也有人眉头微蹙,心中不免有些困惑,不明白这位殿下究竟打的什么算盘,明明已经开天辟地,为何还要奉他人为名义上的君主。朱高煦将台下众人的神态变化看在眼里,并不意外,他接着说道。 “孤,朱高煦,为大明太祖高皇帝之孙,如今永乐皇帝之子,自今日起,受命监国,总览大秦国事,称大秦监国太子!”监国太子!这四个字,如同一颗定心丸,清晰无比地表明了他朱高煦在这片新大陆上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同时,又在名义上,巧妙地维系了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大明皇帝之间的君臣联系。这是一种精妙的平衡,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既宣示了大秦脱胎于大明的正统性,又不至于在眼下这个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时代,落下一个“不忠不孝,犯上作乱”的骂名。毕竟,他的父亲永乐皇帝朱棣尚在人世,且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朱高煦若直接称帝,道义上便先输了一筹。建国的喜悦尚未完全消散,朱高煦紧接着便颁布了第二项至关重要的国策——关于如何处理与大明关系的具体方针。“即日起,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向大明透露有关我大秦帝国之详细内情,包括但不限于疆域、人口、军备、新政!”他的声音陡然变得严厉,不带一丝商量的余地。“与大明之交往,仅限于以‘汉藩王国’之名义进行。”“凡有泄密者,一经查实,以叛国论处,绝不姑息!”这道措辞严厉的禁令,让刚刚还沉浸在建国喜悦中的众人,心头猛地一凛。他们这才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监国太子,不仅拥有开疆拓土的盖世雄心,更具备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谨慎与深沉谋略。新生的“大秦”,看来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一种相对低调、隐秘的姿态,默默积蓄力量,等待一飞冲天的时机。紧接着,便是建国大典中最能激发人心,最具象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