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修行王朝 > 第31章 说话的艺术

第31章 说话的艺术

钱,在柴米油盐中,盐算是一笔较大的支出。

盐之所以这么贵,还是因为盐不许私人买卖。陈汉初期,“人户以籍为断”,前文有说过,通过这种户籍制度,很多专职的人会被定为某种户籍,例如前面说的匠户。而采盐的就被编入“灶户”,专门生产食盐。

前面说了盐场被划分了区域,现在采盐的又被纳入了“灶户”,等于是将产地和生产的人都纳入了朝廷管制之中。生产环节是控制了,那消费端呢?吃盐的地方呢?

陈汉初期,朝廷是按照户口给盐的,就是先确定州县有多少人口以及其它需求,然后给食盐生产定额和行销引目。意思就是朝廷知道当地要多少盐,然后给商人发这个数额的条子,这些条子主要是用来运输和销售食盐。

!但是有一点,盐的运输和销售不能跨区,不然就违法,如果越界就是私盐,凡是贩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会被判死刑。

那这就有一个问题,划分的盐区没有覆盖全国,那些没有覆盖又不产盐的地区怎么办?这时候朝廷就想了一个骚操作,州县的官员派人去盐运司那里去取回辖区内所需要的食盐,然后发给下面的里长。

前文我们说过里长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充当基层百姓的盐使。州县的盐发到里长手里,然后里长再发到民户手里。-暁.税¨宅~ \首`发-按照官方的规定,这是唯一的,合法的获取食盐的方法。

但是或许你已经发现,这中间的环节有点多啊。省级的盐运司将盐给到州县,这中间过了一手;州县将盐下发到里长手里,这中间又过了一手;然后里长再将食盐给到民户,这又过了一手。也就是说,不算盐运司的吃拿,一份食盐最后到民户的手里,至少要过三手。

实际上,民户们需要的食盐需求量靠着这些发下来的食盐完全不够。但也不是说从这里才催生了私盐,而是一开始就有私盐,这是禁止不了的。因为食盐开采成本低,但是价格高,这对于商人来说,这就是摇钱树。

因此私盐的现象屡禁不止,不过几十年前,官府在盐的配给方面终于不再通过里甲,而是交给当地的盐店和铺户,让他们来经营州县内的食盐销售。

貌似食盐是从计口分配转变到专门的盐店销售,但是食盐的价格却没有降低。例如此时,广东盐一斤7文,两淮盐一斤14文。但看盐价似乎没有什么概念,这么说吧,此时一斤烧酒的价格是在16文,一斤猪肉14文,等于说一斤猪肉能换一斤两淮盐,两斤广东盐。

一些路途遥远运输不便的地方,食盐的价格就更高。长吉县是重要的产粮大县,河运发达,因此食盐价格相对较低,但是荠县在山区,运输不便,食盐较高,因此常有长吉县的行商带着食盐到荠县去卖,这也是李逸他们带食盐的重要原因。

其实,这种行为也是违法的,从法律上来说,从价低的区域贩卖食盐到价高的区域,视为贩私盐,这就是犯法了。不过,眼下官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讲究一个民不举官不究。

因此,徐书令拿出来的这一大包盐,少说也有十来斤。在长吉县的价格可能需要七八十文,但是到荠县,可能就需要一百四五十文了。而在县城住宿,普通的客栈一晚也只需要100-200文。光是这些盐,就足以抵得上一间客房了。

刘老也没客气,接过这一包盐递给身后的汉子,然后看着众人微笑道:“原本我们也是需要买一些食盐的,来,喝点热的。”

说着,就见一名汉子将烧开的壶提下来,然后拿出几个木头杯子,给李逸等人每人倒了一杯水。

大冬天赶了一天路,此时喝上一些热水,真是美得很。李逸隐蔽的看了一眼徐政,见徐政喝了一口,随后才喝,其他人也差不多,都等着徐政先喝。

他们一行人里,徐政修为最高,如果水里有问题,他会是最先察觉的人,见到他没反应,众人自然放心了不少。

这个动作自然没有瞒过刘老,于是,他便知道了徐政是这里面的领头的。

“我们以诚意待你们,诸位却对我们有所隐瞒,这位才是你们的主事吧?”

刘老以及屋内汉子们都看向徐政,没法,徐政只能站出来了。

“刘老恕罪,并非徐某有意隐瞒,而是为了安全着想,我想刘老应该能谅解。”

“行商之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但最重要的还是安全第一。”

刘老也没说话,拿过火堆旁的一支烟杆。

“我见刘老气度不凡,似也识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