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修行王朝 > 第35章 劲气的运用

第35章 劲气的运用

这项政策也被延续了下来,也给了普通士兵向天子进言的机会。但是这里面可能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些犯了罪的士兵通过上书被提拔,那么对士兵的处罚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针对这个问题,后来朝廷宣布,禁止犯法遭到处罚的士兵上书言事。

政策是好政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书渠道逐渐被文官集团控制,普通士兵再想通过向朝廷谏言从而获得晋升也就越来越难,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上述三个都是针对普通士兵,也就是从军中晋升,还有一个正式的渠道,却是普通人也能成为军官武将,那就是自武周朝开始的武举制度。

陈汉初期实际上并未在法律上规定武举,前期主要是针对文官的科举。在国朝创立将近100年后,当时朝廷才正式颁布《武举法》,但当时朝廷并未看重武举,特别是此时还遭到了文官的反对。

直到快十四年之后,朝廷才将武举制度化,依照文官科举制度,每三年一考,设乡试、会试两级。又过了两年,制度更加完善,边境和内地分开考,分卷录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到此时,陈汉武举制度已经颇为完善,要说与文官科举相比较,只是少了一个殿试。

武进士在授予官职时,也是按等级的。武进士第一名,如果自身原本就是百户以上官员,则升两级;第二名之后,如果都是百户之下的官职,则定授副千户。如果是平民出身,直接考的武举,中进士之后授职多为试巡检,这是从九品;又或者是前文提到过的所镇抚,这是从六品。

“这么看来,武举不就是将门子弟镀金以求快速升迁的吗?难怪武举影响力不如文官科举,从根子上就不公平,从根子上就助长了将门家族的壮大以及军中派系的形成。”

听徐政讲了这么多,在听了武进士授予官职时的区别对待时,李逸实在忍不住开口了。

王二、牛英依然是一脸懵,当时听到李逸此言,却都很惊悚的看着李逸,实在是这句话有非议朝政的嫌疑,况且旁边还有一位官员在呢!

倒是徐书令一脸意外的看着李逸,徐政则面无表情。

“二郎为何有此一说?”徐书令先看了一眼徐政,然后问李逸,“这武举也是为朝廷吸纳人才的重要渠道,为何二郎这么不看好?”

李逸也看了徐政一眼,虽然徐政没有说话,脸上也没有表情,但是那双眼睛却看着李逸,一副也想听听的样式。

呵,傲娇没救了。

李逸知道在这个深山野村,在这个雪夜里,虽然面前坐着一个官,但是自己接下来讲了自己的看法非但无事,以后说不定还会得到徐政更多的看重。这位徐典史身上有太多的秘密,身份来历肯定不凡,虽然没有可以巴结的打算,但是李逸还是想结个善缘。

“武举看似和文举一样,流程都类似,但是参加武举的人多是什么人呢?富家子弟或者将门子弟,这点相信徐大人更为清楚。武举分理论考试以及弓马,我们先看理论考试,《孙子》《吴子》等兵书在市面上并不常见,普通人家通常情况下接触不到,更不要说学。而那些将门子弟就轻松多了,可能从小就读这些,这是教育的不公平。”

“再来说弓马,单是骑射这一项,普通人家就已经望而却步了。最后再说道官职授予,有官身的在授予官职之时不仅升迁速度更快,而且多是百户、副千户等实权官职。但是平民出身的武进士,不仅官职上比不过,而且授予的官职多是所镇抚、试巡检等地方治安或者辅助官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也就是说,武举并没有给军队带来什么新鲜血液,就算有新的血液进来,大都从事的是治安和辅助职务,并不影响原本的军队。武举的核心还是卫所世袭制度,是卫所将官后代子弟快速升迁的渠道,长此以往,卫所制度的固化将更加严重。“

李逸顿了顿,继续说道。

“阶级不断固化,世袭的将门世家愈发壮大。例如某个将门世家,开国时战死,太祖念其有功,授予其后代明威将军,世袭某个卫所指挥佥事,此后他的后人承袭。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后人参加了武举,并且考中了武进士,这时候可能就会被授予更高的官职。”

“如果此人还有些能力,此后几年甚至能很快升为都指挥佥事,此时就从正四品升为正三品,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更深了。如果此时他是一个有野心的,而且又被派往边境戍边,又打了几场胜仗,边境军队逐渐被他指挥的如臂挥指,利用家族的影响力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