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却是关系到自家的根本利益,那绝对是枪口一致对外。
对此,袁绍也不多做评价,而是询问歇了一会儿的荀彧:“文若先生,子修贤侄,如今在兖州作何应对?”
荀彧对堂中这些所谓的河北高士,心中是不太尊重的,但此时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也用不着嘲笑人家。
荀彧行了一礼,朗声说道:“我家公子言说,杨平这与佃户、奴仆分田地的政策。
若任其发展下去,甚至不用他派兵来攻,我等手下那些奴婢们。便会斩了我等头颅送去杨平之处。
然,杨平此策也非无可破解。
我家公子在杨平处待了将近三个多月,琢磨出一点方针。”
荀彧也不吊这些人的胃口,倒是先夸了他们一下:
“诸位皆是高智之士。我家公子言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此语,应用于黔首、奴仆身上,便是拥有田地、屋舍、妻、子;
用于我等世家大族身上,便是控制手下之地、管理治下之民,一如周天子分封天下。
天下各地,由一级级诸侯、士大夫分治管理。如此,若治下有暴乱,则无须等候上级命令,便可及时剿灭;
同时,天子有诏,各诸侯便能迅速尽起家中之兵,合力应战。”
说白了,荀彧说的这些,归根结底:无非是承认世家大族、地主豪强对其所占地盘的控制权,给予名义,让其成为实质上一个个联邦小国,类似于春秋时期那种百国林立的局面。
不过话说,这种诸侯分国治理的方法,确实是对付农民起义最好的办法——比如说整个欧洲历史上,还真没有什么像样的农民起义:
因为一个个小领主,对领地内拥有绝对的生杀控制之权,有那么点造反的苗头,这些家伙们是真的宁错杀、勿放过!
不像中国,自秦始皇中央大一统政权形成以后,地方官吏全是流官,遇事还要走流程,或者是要考虑自己头顶乌纱帽,总是会给造反者,提供一定的前期扩充时间。
荀彧说完,堂中的谋士们看着荀彧,那就跟看亲爹一样:“哎呀,荀文若真不愧是我世家大族的代言人呐!”
袁绍看向荀彧的眼光就变了——按照你荀文若的说法,我也就只是一个大一点的地主豪强,瞬间就会被堂中这些高洁之士给架空了,就如同东周时期的周天子一样!
但荀彧还有话说。
只见荀彧忍着腿部的不适,起身对着袁绍行了一礼,说道:“我家公子自知短时间内,无法抵抗杨平太平民团的进攻,故而在我出发之前,
已经传令大河以南兖州的世家豪强,许他们自主选举辖区内县、乡官吏,令他们自行在县、乡之内组建义军,协助兖州刺史府守备黄河以北地区。-完·本+神.站? !已?发.布!最~新,章_节`
同时,我家公子已令兖州黄河以南地区的所有郡兵、豪族,向黄河以北迁徙,决定沿黄河北岸组建一道防线,暂时抵挡杨平太平民团的进攻。
此次公子派我前来,一则是向右将军报丧,告知我家主公战死之事;
二则是向右将军求援,请右将军尽快发兵。
不然,仅凭兖州万余郡兵,根本无法守护黄河防线。
一旦杨平的护民军突破黄河,河北之地一马平川,正如杨平突袭徐州之时,五天六夜便可疾驰七百余里,再兼有天雷攻城之力……”
说到这里,荀彧就不说了,因为在场的人都明白——从鄄城渡过黄河到邺城也不过五百来里,和七百多里有什么区别?!
杨平骑兵,甚至用不了五天六夜!只需三天,就能兵临城下,炸开城门。
想到这里,这些本来还以为战争很远的河北高士,一个个如坐针毡,纷纷起身,向袁绍建议尽快派兵南下。
但此时的袁绍,思考点却和这些谋士们不一样。
袁绍思考的是:曹昂竟然已经在兖州境内实际上效仿周天子进行分封了,意图用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迅速、全面地取得兖州世家大族、地主豪强的支持,进而拉出队伍抵抗杨平。
自家的那位侄子袁绍是知道的,毕竟也算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自家的那位侄子绝对是不会这么干的!
一旦曹昂在兖州开了个头,自己河北之地如果不效仿,人心也就散了;
人心一散,队伍就没法带了。
想他袁绍,原本凭着家族四世三公的影响力,特别是河北地区一半以上的官吏都靠袁家举荐方能入仕,自己才能将原来的冀州牧韩馥收拾掉,坐上了冀州牧的位置,进而如今坐拥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四州。
这靠的还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