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三章之前,得先介绍一下硖石关,方便阅读:
硖石关位于桐城(近安庆市西南),其具体地形特点如下:
山脉环绕:硖石关处于大别山余脉与江淮丘陵之间,三面环山,地势起伏较大,周边山脉连绵,峰峦叠嶂,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为关隘提供了良好的防御依托。\咸/鱼*看,书`网, `无,错,内,容^
峡谷险峻:关隘位于峡谷之中,两侧崖壁陡峭,峡谷最窄处仅数米,形成“一线天”式的隘口,正如明代《陕州志》所叹:“飞鸟难越,猿猱愁攀,实两京之咽喉”,易守难攻 。
河流交错:附近有河流流经,如淮河等,水网交错。河流一方面可以作为天然的防御屏障,另一方面也为关隘的守军提供了水源。
地势起伏: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靠近大别山余脉,地势较高,南部逐渐向江淮平原过渡,地势相对较低。在关隘附近,有许多高低不平的山丘和山谷,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
通道狭窄:是连接江淮地区的重要通道,为七省通衢的古大道,但通道狭窄,仅能容纳少量车辆和行人并行,使得大规模的军队难以快速通过,进一步增强了关隘的防御能力。
地理位置重要:硖石关位于桐城北边,北与舒城接壤,东临庐江,处在大别山余脉与江淮丘陵之间,三面环山,南北通达,是连接江淮地区的重要通道,为七省通衢的古大道。
军事战略要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硖石关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建安十六年,孙权率鲁肃、吕蒙攻皖,曹军大将张辽驰援,行至硖石闻城已破,遂于此筑关控守。
建安十九年,张辽南下救皖城,闻城已拔,又筑垒于南峡(今小关),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防守。
吴魏争夺要冲:三国时期,硖石关先属魏,后归吴,是吴魏两国争夺的重要战略地点。
吴征合肥必由硖石而北,魏征皖城必由硖石而南。
孙权曾亲率十万大军从小关挺进合肥,企图重新夺回江淮大地,使得硖石关成为曹魏与孙吴的稳定军事分界线。
ps: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建安元年(196年)时,硖石关尚未形成明确的关城设施。
硖石关的军事防御建设主要与后来的吴魏争夺相关。从史料来看,其关城、壁垒的修筑集中在建安十六年(211年)之后。)
在建安元年6月25日上午,张和率领车骑第2师近3千人,一路上跑死了100多匹战马(主要是道路难行,有的马折断了马蹄,就只能杀了吃肉),
丢弃了30多辆战车(同样是道路难行,折了车辕,备用的零件也用完了,只能丢弃)。
即便有骑兵在后边收容,仍有大量减员,足有100多人,主要是江淮地区水网密集,湿度太高,毒蛇毒虫咬伤所致。-完/本¨神+站_ ?无*错~内-容¢
这2800多人抵达硖石关时,基本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在通过硖石关的南北大道旁,张和命令队伍稍作整顿。
不多时,前出的探马急速来报。负责侦查的仍然是骑兵队长冯宇,“禀报总兵官:硖石关最窄的地方,已经被敌军筑起了栅栏。
据属下等人探查,那约有一个校尉部500余人,另有数百名民夫正在砍伐树木、搬运石块,修建关城。”
张和听了,倒不觉意外,如此险要的关隘地形,属于绝对的南北要冲。之前没有修建关卡,那是因为即便是天下诸侯混战,此地也归属于袁术势力范围内,倒是没有必要修建关卡。
现在韩胤、陈纪等人,如果要执行隔江而守的战略,此地就成了防御北方的天然屏障。
于是问道:“冯宇,若我军派精锐部队进行突袭,能否拿下这座尚未修成的关卡?”
冯宇略作思考,说道:“我军行军时,始终保持着200名步兵在战车上行进,一为警戒,二为遭遇突袭时作为战略预备队使用。
属下估计,这200人全副武装的披甲之兵,若在正午时分,趁天气炎热、敌军歇息之时发起突袭,定能一举夺取关隘。
只不过,想全歼一线峡内的敌军就不可能了,他们会溃逃到西南方数十里外的桐城。
如此,我军守硖石关,就要面临南北两方面的夹击。”
张和本来没指望冯宇这名西凉骑兵出身的糙汉子,给自己提供什么建议,但却没想到冯宇这家伙仅仅是跟了杨平一同行进了2天时间,便能变得如此有头脑,不禁高兴地拍着冯宇的肩膀说道:
“行啊,你小子会动脑子了!你提的建议很好。至于我军占领了硖石关,会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