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毛泽东学英语的兴致颇高,无论在京,或是在外地,他常能挤出时间学习,一般是个把小时,有时三四个小时,兴致高时,最多达七八个小时。\x~i+a.n,y.u-k`s~.?c`o_m?甚至在出巡的火车、轮船、飞机上,这种学习也不间断。
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后来被称作是毛泽东“飞机上的工作照”。郭沫若还为之赋诗一首,实际上并非毛泽东的工作照,而是毛泽东在飞机上学英语的照片。
“对此我记得十分清楚,”林克讲道,“那是1957年春,毛主席南下视察工作。从照片上看,桌面上有两只对放的茶杯,两份对摆的文件,显然应有两个人,那是我正与主席学英语。两份‘文件’是《人民日报》文章《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英译本。当时侯波同志来跟我打招呼,说是要为主席摄影,我便闪到了一边。拍照的那一天,是3月19日晨,从徐州飞往南京,我的日记上有记载。”
也是在那一年冬季,毛泽东前往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会议。¨墈~书`君* !埂/芯¢嶵_快.当时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毛泽东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党的领袖会谈,并参与起草了共同宣言,毛泽东还做了多次讲话,并提出15年超过英国的目标。在整个会议过程中,他都非常紧张繁忙。尽管如此,毛泽东的学习却始终未尝中辍,“每每在天色未明时,邀我到他的寝室——原俄国沙皇的寝宫去领读”。
那时,毛泽东已年逾花甲,他自谓学习英语“到处碰石头,很麻烦”。但他毅力非凡,表示“决心学习,至死方休”。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能够看英文的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
在林克珍藏的大量毛泽东手迹中,不乏这样的短函:
“林克同志,选集即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
“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
可见毛泽东对英语学习的执著。_6·吆¢墈/书\网, *追¨醉^鑫/璋,踕.
林克还谈及毛泽东学英语的一些往事,听之觉得有趣,思之可感其独特的性格。毛泽东湖南乡音浓重,在湖南的方言中“N”“L”不分,因而在读英语时,常常出现把“night”夜晚念成“light”光、亮一类误读。每当此时,他就像个谦恭的学生,随着林克的领读,反复练习。他不像有些人学外语,念错几次,便羞得张不开口,他始终是爽爽朗朗地大声念,坦坦然然地大声改。
------------
林克:给毛泽东当秘书兼英文“老师”(2)
------------
然而一脱离开英语学习,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仿佛颠了个过儿。毛泽东要求他的秘书创造性地工作,从不硬性规定一、二、三,指示如何去做,不画任何框框。林克回忆说:他让我看材料选材料,不仅要求我能够分析,能够综合,能够一般地反映情况。他在谈话中总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商量问题,讨论问题,因此要求我能把看过的材料,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从战略上看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
要适应主席的这些要求,对我来说,难度相当大,必须非常努力地学习。于是,我又收到主席如下短笺
“林克:请找列宁《做什么﹖》、《四月提纲》1917年两文给我一阅。我这几天感冒未好,心绪不宁,尚不想读英文。你不感到寂寞吧﹖你可看点理论书。你需要学理论。兴趣有,似不甚浓厚,应当培养。慢慢读一点,引起兴趣,如倒啖蔗,渐入佳境就好了。供参考。毛泽东8月4日”
《做什么﹖》今译《怎么办﹖》,是列宁写于1907年的一部著作。文中特别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林克:多日不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