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刚才老身与官家商议之后,决定让苏轼暂领尚书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统领新法废置,恢复民生之事,诸位以为如何?”
赵煦同意后,高太后果断出言,向百官宣布。?0?4?7^0-w·h′l/y..~c!o-m¨
王珪心惊,立刻看向赵煦。
赵煦微微颔首。
“老臣赞同。”王珪心领神会,立刻出言,“苏学士刚才之言,乃真知灼见,若是主掌废置新法之事,定能尽快恢复民生。”
“老臣附议。”张璪得到高太后的暗示,立刻同意。
“臣等附议。”
张璪话落,旧党之人以为苏轼是自己人,立刻出言同意,林槩也紧随其后。
苏颂等人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没有反对,纷纷表示同意。
曾布等人无奈,这么多人支持,他们同意不同意,已经不重要了。
就这样,苏轼在震惊和懵圈中拜相,官至尚书右丞兼任中书侍郎。
苏轼拜相,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但却是在高太后的情理之中。
高太后高兴下,向苏轼说道,“苏相,老身以为,就依循你所言,废置三法。”
“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都有善后弥补之法,可这保马法若是废置,又当如何善后,这熙河之事,又当如何处理?”
苏轼微笑,没有直接回应高太后,而是向王珪询问,“臣听闻成都府转运使章楶,曾在军政之事上得到王相赞誉,不知是真是假?”
王珪意味深长的看了眼苏轼,有些郁闷,毕竟他也没想到苏轼会把他推出来。.8^4\k/a·n¨s·h`u\.`c/o*m_
不过,他也清楚苏轼的举荐,应该是赵煦授意,他故作思虑后,开始拔高章楶的声名。
“章楶进士及第时,老夫舔为翰林学士,恰好是皇祐五年的科举主考官,读其考卷后,便注意到了章楶,章楶之军才,不是老夫赞誉,而是得到已故韩魏公称赞,称其军事,能与范文正公比肩。”
“章楶既得韩魏公赞誉,那军事即使不如范文正公,想必也相去不远。”苏轼故作恍然。
而后,苏轼面向赵煦和高太后,拱手行礼,“太皇太后,官家,臣举荐章楶去往熙河路,担任经略安抚使,令其养马驻军,防备西夏。”
“臣以为可行,熙河之地乃是西夏侧翼,确实需要懂军之人前往。”王珪立刻出言同意。
“熙河是我大宋养马地,臣也以为熙河经略安抚使,当用懂军之人。”林槩紧随其后,跟着赞同。
其他官员有些恍惚,忽然间发现有些看不懂了,在以前这等重要的大事,左右二相以及枢密使必然是争个天昏地暗。!第.一¢看~书_网\ .首¢发′
但现在三人居然同时举荐一人,让他们觉得有些不真实。
“这左右二相,与枢相共同举荐一人,看来这章楶确实有其才,既然如此,那就传旨,让章楶进京,老身也想看看这两府共举之人,有何特殊。”高太后也是一脸惊奇,朝堂如此和睦,她经历了三朝,也是第一次见到,不免对这章楶产生了一抹兴致。
赵煦微笑,章楶是他看重之人,军事不凡,也是他让苏轼提及章楶去往熙河路。
“太皇太后英明。”
百官行礼。
之后,高太后本来还打算再废置几条新法,但被苏轼和王珪齐齐反对,表示过犹不及。
高太后也不在强求,便将话题转移,商议其他事情。
神宗驾崩,赵煦新登基,朝廷的事多如牛毛,各种杂事堆积如山,因此这场朝会开的时间很长,直到未时才结束。
不过,这次朝会对赵煦来说,很是圆满,他得到的远超他的预料。
…………
寒光照铁衣,吴钩霜月明。
宝慈宫练功房内,赵煦双手持剑,舞动得密不透风,冷冽的剑光,密布在赵煦的身侧。
练功房内,狄咏、刘法、周侗、王升、童贯以及一位相貌刚毅的中年人站在一旁等候。
“官家真是习武之才,短短一月,这剑法已经精通如此,若是习练长兵定为一方大将。”周侗感慨道。
“光祖此言差矣,官家天授奇才,文武皆不凡,当做明堂,执掌乾坤,怎可为冲锋大将,若是如此,还要你我何用?”狄咏挑眉,不满反驳。
他是赵煦姑父,也是赵煦第一个招揽之人,自然也清楚赵煦乃是世出的雄主。
“周将军慎言。”童贯也是不满的瞥了眼周侗。
他自从彻底投诚赵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