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寄出半个月后,收到了台湾孩子的回信。有个叫林思中的小男孩在竹片上画了艘竹筏,筏上坐着他和陈念台,正往大陆的方向漂,竹筏的帆上写着“我爷爷说,他的爷爷是福建人”。
陈念台拿着回信,在竹楼的地图上找到福建的位置,用红笔把福建和台湾连起来,嘴里念叨着:“一条线,不分开。”
暑假时,两岸竹艺夏令营开营了。这次来了个特殊的营员——那位台湾老兵的孙子,刚考上大陆的大学,特意提前来工坊学竹艺。小伙子编竹篮时总出错,陈念台就拿着自己的小竹刀,踮着脚教他:“要这样,像两岸手拉手。”
老兵的孙子突然红了眼眶:“我爷爷说,当年他在金门岛当兵,夜里总听见对岸有人唱《茉莉花》,现在才明白,那歌声里藏着的,都是想家的味。”
陈砚让他编只竹制的茉莉花篮,说要放在祖屋的纪念馆里。“这篮子要编得松些,”他手把手教着,“让花香能飘过去,就像咱的念想,能跨过海峡。”
入秋后,工坊接到了个国际订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定制一百只竹制的“和平篮”,送给世界各国的文化机构,每只篮子都要用两岸竹的竹丝编着,篮底刻着“一个中国”的字样,提手处缠着象征五大洲的彩绳。
“这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竹艺,中国的立场,”沈砚秋在动员会上说,“编这篮子时,每根竹丝都要想着‘团圆’,让篮子里装的不只是礼物,是咱中国人的底气。”
赶工的日子里,工坊里的竹香混着咖啡香——台湾来的姑娘们带来了台北的咖啡豆,说要让大家尝尝“家乡的味道”;大陆的徒弟则煮了黄山毛峰,用竹制的茶具招待大家,说是“让茶香里也带着山水情”。!鸿-特?小¢说_网¢ ~更/新′最.全*
陈念台成了工坊的“吉祥物”,每天早上都要给两岸竹浇水,嘴里念叨着“快快长,长到台湾去”。有天他突然指着竹节喊:“爷爷,竹竹长字了!”
众人围过去一看,只见新抽的竹节上,天然形成了“同”字的纹路,阳光照过时,纹路里竟透出淡淡的金光,像竹灵在显形。
“这竹子是真通人性,”春杏摸着竹节,“知道咱盼着什么。”
和平篮完工那天,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接过篮子时,突然用中文说:“我研究过中国的竹文化,知道‘竹’字拆开是‘个’和‘人’,合起来就是‘每个人都要像竹子一样正直’。这篮子里装的,正是这种正直的精神。”
陈砚看着和平篮被小心翼翼地装箱,突然觉得爷爷的竹篾册、沈敬之的归燕盒、老兵的哨子、孩子们的竹片信,都在这篮子里活了过来,变成了竹丝上的纹路,一圈圈绕着,绕成个解不开的中国结。
秋分时节,两岸竹艺交流中心举办了“竹韵中华”大型展览,展品从爷爷那辈的竹篾册,到当代的两岸竹制和平鸽,再到孩子们的竹片信,整整摆满了十个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区的“根脉墙”——用两岸竹的竹根拼接而成,根须在墙后交织,墙前的显示屏上,播放着两岸竹从发芽到成林的全过程。
展览开幕那天,那位台湾老兵坐着轮椅来了,他的孙子推着他,在根脉墙前驻足良久。“你看这根,”老兵指着交织的竹根,“断了吗?没断,还在土里缠着呢。”
陈念台跑过去,给老兵递上只竹制的小鸽子,是他跟着爸爸学编的。“爷爷,这鸽子会飞,能带你回家。”
老兵接过鸽子,手在颤抖,泪水滴在竹制的翅膀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却让翅膀上的“中国”二字更清晰了。
闭展时,工作人员在根脉墙后发现了件特殊的展品——不知是谁悄悄放了片粽叶,和竹根缠在一起,叶尖上用红笔写着“回家”二字,旁边还压着张两岸孩子的合影,照片里,陈念台和林思中正在两岸竹下交换竹片信。
陈砚把这片粽叶收进爷爷的竹篾册,作为新的藏品。他翻开册页,从最早的竹篾图谱,到沈敬之的字条,再到如今的粽叶,每一页都藏着个故事,合在一起,就是部活生生的两岸情缘史。
寒露那天,陈砚带着陈念台去后院看两岸竹。新竹已经长得比竹楼还高,竹梢的叶子在秋风里沙沙作响,像在唱古老的歌谣。陈念台抱着竹身,用小脸贴着竹节,突然说:“爷爷,竹竹在说‘我想台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