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一人之下,烽火铸铁 > 第570章 三一同归(70)

第570章 三一同归(70)

小满时节,竹艺工坊的晒场上铺开了新采的粽叶,和竹篾一起晾晒。.精?武.小+说.网′ .更\新?最^快¨两岸的徒弟们正忙着编端午的竹制香囊,台湾来的姑娘们偏爱在香囊上绣高山族的图腾,大陆的徒弟则喜欢刻上龙舟纹样,最后都要在香囊里塞一把两岸竹的竹叶,说是“让香味里都带着团圆的味”。

陈念台已经五岁了,背着个竹制的小背篓,跟着王婆在粽叶堆里捡杂质。他的背篓是沈砚秋特意编的,篓底用竹丝编着“两岸”二字,背带处缠着红绳,绳结是春杏教他打的中国结。小家伙捡着捡着,突然举起片粽叶喊:“爷爷,这叶叶像台湾!”

陈砚接过粽叶一看,果然,叶片的弧度像极了台湾岛的轮廓。他笑着摸了摸孙子的头:“那咱就用这片叶包粽子,让粽子里也藏着个‘台湾’。”

这话被正在编香囊的台湾姑娘听到了,突然红了眼眶:“俺娘说,当年她就是靠一片粽叶认亲的——1949年她跟奶奶逃难,奶奶在她襁褓里塞了片家乡的粽叶,说‘以后见到带这叶的,就是咱家人’。”

陈砚心里一动,让林溪把这个故事记下来,要编进“两岸竹艺史话”里。他想起爷爷竹篾册里夹着的那片干枯粽叶,原来这不起眼的植物,早就成了两岸人认亲的信物。

端午节前,工坊办了场“两岸共包团圆粽”活动。台湾来的乡亲带来了糯米和台湾特产的槟榔叶,大陆的村民则准备了蜜枣和粽叶,大家围着竹制的大蒸笼,一边包粽子一边讲故事。

有位台湾老兵包着粽子,突然放下手里的活,从怀里掏出个用红布包着的物件——是只竹制的哨子,是当年当兵时部队发的。“这哨子我带了七十年,”老兵的手在颤抖,“以前吹它是想回家,现在吹它,就像这粽子绳,越缠越紧!”

他把哨子扔进竹筐,拿起片粽叶:“今天我要包个最大的粽子,里面放大陆的蜜枣,台湾的糯米,再塞片两岸竹的叶子,让它替我喊:回家!”

陈砚让徒弟把这只特殊的粽子放进蒸笼最上层,周围摆满了两岸徒弟合包的粽子,每个粽子上都系着竹制的小牌子,写着包粽人的家乡——台北、高雄、北京、上海……密密麻麻,像张用粽子拼出的中国地图。

蒸粽子时,沈砚秋带着两岸的年轻人编竹制龙舟。龙舟的船身用两岸竹拼接而成,龙头雕着“中华”二字,龙尾刻着“团圆”图案,最妙的是船桨,左边的桨柄刻着台湾的日月潭,右边的刻着大陆的西湖,划动时,两个湖的水纹会在竹制的水面上交融。

“这龙舟要送给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沈砚秋擦了擦汗,“当年两岸的战士一起在那流血,现在咱用竹艺告诉他们,当年的牺牲,是为了今天的团圆。”

陈念台蹲在龙舟旁,用蜡笔在船身上画小人——左边的小人戴斗笠,右边的小人扎头巾,手拉手站在两岸竹下。春杏把儿子的画拓在竹片上,刻成小小的竹牌,挂在龙舟的桅杆上,像串跳动的音符。

端午节当天,蒸笼掀开时,满院子都飘着粽子的清香。那只老兵包的“团圆粽”被摆在最中间,解开粽叶,里面的糯米竟天然形成了个“和”字,引得众人连连称奇。?比¢奇`中\文.网_ !更/新-最_快~

“这是天意啊,”王婆双手合十,“老祖宗都看着呢,谁也别想把咱分开。”

吃粽子时,老和尚带着镇魂寺的僧人来了,还带来了用镇魂竹做的“平安符”,符上刻着“两岸一心”。“寺里的镇魂珠最近特别亮,”老和尚笑着说,“大师傅说,这是因为两岸的念想越来越近,珠子都跟着高兴呢。”

陈砚把平安符分发给众人,台湾姑娘们把符塞进香囊,大陆的徒弟则系在竹制的龙舟模型上,说是要让平安符跟着龙舟,漂遍两岸的江河。

入夏后,两岸竹艺联合推出了“竹语传情”项目——让两岸的孩子用竹片写信,再用竹制的信封装着,通过竹筏漂流和邮寄的方式交换。第一批信件寄出那天,陈念台在竹片上画了棵大大的两岸竹,左边写“爸爸在台北”(沈砚秋常去台北出差),右边写“妈妈在大陆”,中间画了个大大的爱心。

春杏把信装进竹制信封,信封上刻着“家书”二字,封口处用竹丝编了把小锁,钥匙是片小小的两岸竹叶子。“这锁只有用心才能打开,”她告诉儿子,“就像两岸的牵挂,只有真心才能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