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
结合张泽天对文保所旧档案的梳理,发现1968年下放前夕,文保所曾组织过一次针对广华市郊一座明代寺庙“普照寺”残存大殿的紧急抢修性清理工作。
所有的证据链,都清晰地指向了这位消失了近半个世纪,却又在张义死亡前神秘归来的“林教授”——林文博。
“两人在文保所公事时共同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约定风平浪静后上交国家。然而林文博突遭厄运,被打成右派下放,从此与张义和那批文物失去了联系。”
陈默站在白板前,指着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人物关系,声音低沉而有力,“几十年过去,林文博平反,在南方生活。但他从未忘记那批文物!他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一直在暗中关注广华,关注张义。”
“他或许得知张义年老独居,或许认为时机成熟,或许……他需要那笔财富。”
“案发前一周,他千里迢迢回到广华,找到了张义。
“目的只有一个:追问那批文物的下落!
“但张义坚守了当年的承诺,也可能因为淑芬信中的警告,对林文博充满戒心。两人爆发了激烈争吵。邻居听到的争吵声,正是源于此。”
“林文博索要文物未果,杀心顿起。他利用张义爱喝酒的习惯,在其酒中下了安眠药。”
“待张义昏睡后,他拧松了煤炉烟囱接口的螺丝,制造了煤气中毒意外死亡的假象。随后,他悄然离开广华,返回南方,以为一切天衣无缝。”
陈默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一个人,斩钉截铁地说:“林文博,就是杀害张义的最大嫌疑人!他不仅有作案时间、作案动机,其特殊的背景和与死者的历史渊源,也完美解释了作案手法中透露出的‘熟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