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朱高煦迈步回到自己的书房。·9¢5~k¢a\n′s^h-u^.\c!o`m′
他开始勾勒《大秦宪法》草案。这不仅仅是一部法典,这是他为这个新生文明勾勒的骨架,是他试图超越时代局限,为华夏寻觅另一条道路的野心。脑海中,无数的念头翻涌。前世那些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那些国家兴衰的案例,此刻如同潮水般涌现。他努力筛选着,将那些适用于当下,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理念,一点点地剥离出来。“国体,政体,民权,君权……”他低声自语,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他要将那些超越时代的法治精神,与这片新大陆的独特土壤,与华夏固有的文化传承,巧妙地结合起来。“权力必须被关进笼子,但这个笼子,也必须适应猛兽的体型。”他深知,在这个开拓时代,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是必须的,但这个集权,又不能重蹈历代王朝覆辙,最终走向僵化与崩溃。宪章的序言,他反复斟酌。既要阐明立国之大义,又要为后续的条文定下基调。其后,便是国家权力的划分。皇帝、内阁、议会、法院四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明确,皇帝必须有实权,且应当可以解散议会和内阁,重新选举或任命,防止在特殊情况下议会争吵不办正事。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更是重中之重。纳税,服役,这是义务。人身自由,财产安全,言论之权,这是权利。这份草案,他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烛火摇曳,窗外已泛起鱼肚白。朱高煦放下炭笔,长长舒了一口气。初稿,总算是完成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博弈,才是真正的考验。在起草宪法告一段落后,他的思绪转向了另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国旗。一个国家,需要一面旗帜来凝聚人心,昭示其精神。他铺开另一张画纸,取过彩墨。之前在新币背面使用的双头鹰图案,再次浮现在他的笔下。这双头鹰,一头望向东方大陆的故土,一头则凝视着西方未知的海洋与世界,象征着大秦承接华夏之余绪,亦有开拓寰宇之雄心。鹰的胸前,他特意留出了一块圆形的空白。略一沉吟,他蘸取朱砂与金粉,细细描绘出大明的“日月星三辰”图案。这是源头,是传承,是他朱高煦身份的印记,也是新文明对母体文明的致敬与宣告。双头鹰头顶的王冠,他没有采用欧罗巴常见的样式。而是精心绘制了大明皇帝的翼善冠。2?%零%{1点?*}看=?书o[? μ首-_发-这顶冠冕,在此刻,不仅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华夏正统”在这片新大陆的延续。随后,他的笔锋向下。在双头鹰的下方,他画出两条矫健的金色巨龙。龙尾在鹰爪之下巧妙交叉,龙身则呈守护之姿,环抱着双头鹰,昂首向斜上方腾飞。龙,华夏图腾;鹰,罗马代表。龙与鹰,皆为金色,夺目辉煌。至于旗帜的底色,他选择了最为炽烈、也最具冲击力的红色。红色,是火焰,是血液,是新生,是革命,也是华夏文化中象征喜庆与力量的颜色。画毕,朱高煦将画作举起,对着窗外透入的晨曦细细端详。金色的双头鹰与龙纹在红底的映衬下,显得威严而灵动。日月星辰居于核心,翼善冠加冕其上。一种难以言喻的豪情在他胸中激荡。这面旗帜,融合了他对过去的尊重,对现在的掌控,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许。“霸气!这才是朕的大秦应该有的旗帜!”他满意地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将画稿收起。………十日时光,转瞬即逝。新京议事堂内,气氛比之上次国号之议时,更加凝重几分。朱高煦高坐主位,面色沉静。堂下,心腹重臣、饱学鸿儒、以及新大陆的小商小贩代表,皆已到齐。上次关于“法治”的讨论,已经在他们心中掀起了巨浪。今日,便是这巨浪显露真容的时刻。“诸位,”朱高煦开门见山,“上次议及宪章,孤已草拟初稿,今日便是请诸君共同参详,查漏补缺。”一名内侍官上前,将一份份用纸誊写,墨迹未干的《大秦宪法草案》分发给众人。议事堂内一时间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众人凝神细读,神情各异。有的人眉头紧锁,有的人若有所思,也有的人眼中不时闪过惊异之色。朱高煦并未催促,他给予了众人足够的时间去消化这份颠覆性的文件。